【明報專訊】家長指導小朋友做功課,有時只着重盡快把功課完成。其實,我們在過程中怎樣指導他們,對於他們的學習至關重要。
辨識小朋友面對什麼困難
譬如,小朋友問:「『7與8的和』是什麼?」讀者會怎樣回答?
倘若目的只是為了完成功課,我們直接回答「15」,就可完成任務,而且答案正確。不過,這樣小朋友只是盲目跟從,學不到加數概念。那麼,怎能讓小朋友有所得着?其實,第一步是要辨識他們面對的困難。
如果我們認為,小朋友的困難是不理解「和」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和』即是『加』,7加8是什麼?」
假如小朋友未能掌握抽象思維,我們可進一步指導:「7個蘋果,再多加8個,共有多少個蘋果?」
或是,小朋友只是性格依賴,我們就鼓勵他:「再想想吧,你能做到的!」
回應小朋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取決於我們認為他們的困難在哪裏,然後採用不同的指導方式。
教導作文 引導孩子寫出心中所想
另一個例子是作文,例如當小朋友要寫一篇題為《我的家人》的文章,我們可怎樣指導?
倘若目的是要盡快完成功課,或功課要求遠超出小朋友的語文能力,有些家長會將自己構思的內容講給小朋友聽,讓他們逐句抄錄下來。這樣的作品,表面上文句流暢,表達確切,可是,作文就變成抄寫、默書練習,並不是小朋友想表達的內容。
如果作文的目的是讓小朋友寫出自己心目中的內容,可先要求小朋友講出他們想到的東西,引導他們組織內容後,再協助他們自己寫下來。這樣,小朋友就不會由於語文能力不足,而窒礙他們的思想表達。透過鼓勵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或會發現孩子敏銳的觀察力,例如有小朋友想到的不只是爸爸工作、媽媽持家的傳統家庭定型,而是描述爸媽的口頭禪:「快點啦!」從另一角度帶出家人日常相處的點滴,展現童趣幽默。
假如我們認為,小朋友的困難是不知道寫什麼內容,我們可提供一些相關的範例讓他們參照,從而仿寫出自己的作品。這些範例,教師在寫作大綱中可能已有提供,就算沒有,也不難在網上搜尋。小朋友看這些範例時,我們可指出每個段落的主旨,例如:家人有什麼外貌長相、習慣嗜好?日常做什麼事情?家人之間的相處如何?小朋友思考過這些問題後,我們就可協助他們選取自己的內容,並組織成前後貫通的文章。
倘若小朋友的詞彙貧乏,我們可提供一些相關生詞,例如:相親相愛、感情深厚等,這樣,小朋友就能學習更多詞語,措辭更為恰當生動。
功課只是學習的成果,家長應聚焦於學習的過程,考慮提供怎樣的教導和指引解決學習困難,使他們能做到期望的成果。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