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讀書時節:因為山就在那!

文章日期:2024年09月03日

【明報專訊】今年暑假,我帶女兒去西藏。半個月時間,幾千公里路程,雪域高原的風光,看得我們目瞪口呆。西藏和香港屬同一時區,兩地距離不算遠也不算近;在同一國度,彼此文化差異不算大也不算小。不多也不少的陌生感,吸引着我們。回家以後,我們全家彷彿患上「歸程症候群」,總是想念西藏又高又藍的天空和濃濃的酥油香味。但最難忘的,還是當中的珠峰大本營之行。自此,女兒幾乎每天都提起珠穆朗瑪峰,於是,我送她一本《珠峰來信》。

書中展開攀珠峰之旅

《珠峰來信》是孩子能看懂的小說,主角小志是小學生,他有天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包裹,裏面有一塊化石、一本筆記和一個指南針。那是小志已經去世的外公託付慢遞郵局,在他10歲生日那天準時派送給他的,以履行祖孫二人一起攀珠峰的約定。外公透過寫信,邀請小志「同遊」珠峰,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就展開了。小志打開外公寫的筆記,珠峰的故事從地理常識開始——地質、氣候等自然風貌;再到科學知識——活在世界之巔的神奇動植物;還有當地文化——人們的生活、雪人和山神的傳說。讀完這封家書,不知不覺已讀通一本「珠峰小百科」。

外公年輕時是記者,他在信中娓娓道來珠峰的見聞,同時給小志講珠峰攀登者的事迹。小說文風簡潔優美,語言親切流暢,以外公的家書和小志的內心獨白貫穿全文。長輩的「書信體」,資料豐富,描寫細緻,層層遞進,滿足小讀者的好奇心;小志的「獨白體」靠近孩子的心智,抓緊小讀者的關注點,留有空間,讓他們沉澱,思考何謂「珠穆朗瑪」——為何挑戰,為何奮鬥。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一切從大約5000萬年前的板塊相撞而起,所以,珠峰故事,時間特別漫長,空間特別壯闊,比例異於尋常,讓我們訝異於自然的浩瀚,也讓我們敬仰那些在山上留下腳印的人:克服和適應惡劣環境,世代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北麓的藏族人;為登山探險隊默默付出,奔波在珠峰南麓的夏爾巴人,還有那些不惜生死相搏,以實踐夢想的攀山勇士。

天路108彎 蜿蜒顛簸

登山着實不容易!我想起前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雖說驅車前往,但暈車加上高原反應,的確難受。尤其經過那條海拔落差近千米,密集分佈百多個急彎的路段——天路108彎,蜿蜒前行,顛簸不堪。咬牙隱忍過去後,我們極目遠眺,聳立在對面的,盡是平均海拔8000米的巍峨雪峰,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座高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天之高、地之大,崎嶇又荒涼,卻磅礴而壯麗。語言無力,照片失真,唯有感動和敬畏。那時,我們大概窺探到攀山者的心情。

「因為山就在那。」(Because it's there.)那是珠峰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印在此書的卷首。我們跟着小志讀外公的信,認識到那幾位載入史冊的攀山勇士,他們鍥而不捨地觸碰自身的邊界和人類的極限,無論成功與否,的確創造了某些值得記憶的東西,正是他們冒險的意義所在。

克服恐懼 走向未知

當然,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一輩子都到不了珠峰,我們也沒有必然要成為探險家的理由。但是,別忘了,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探險家,要挑戰心中那座珠穆朗瑪——那片未知之地。Because it's there!克服它!只有克服恐懼,走向未知,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巔峰,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別忘了,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本身就是不停跨越困難和挑戰未知,一路翻山越嶺的過程,途中難免焦慮和孤獨。《珠峰來信》借外公的信和勇士的話勉勵孩子:「不可能」是終點,也可以是起點,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軟弱還是堅強。當困難傲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時候,要掉頭回家,還是拿着羅盤尋覓目標和確認方向,勇敢地翻越它?

《珠峰來信》令我無比感動,也許和旅行無關,封面這句話即是原因:孩子,那山挺拔堅定,人亦應如是。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