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家知道語言及思維能力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嗎?
孩子到了大概4歲,通常已具備基本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學懂基本的詞語及句式,已足夠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到了4至6歲,孩子開始進入邏輯思維期,會運用語言作為思考工具,將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加入自己的創意,發展出不同的高階思維技巧,例如推測、解難、批判能力等,逐漸發展成為獨有及靈活的思考模式。然而,高階思維能力並非可以單獨訓練,因為當中包含孩子對自身知識及經驗的運用。
6個層次 先由強化記憶理解力開始
今次我會與家長由淺入深介紹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家長可先強化孩子的基礎思維能力,再透過發問技巧及遊戲,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地訓練孩子的高階思維能力。
美國學者Benjamin Bloom早於1950年代就提出一個教育框架,名為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此分類法把學習分成6個不同層次,由下而上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論和創造(圖)。由此可見孩子需先有穩固的記憶及理解能力,其他能力才能相應地發展。
要對事件分析、評論及創造,孩子需要兩種主要的高階思維能力,分別為聚斂性及擴散性思維。
(1) 聚斂性思維:
以孩子自身的知識及經驗為基礎,他們需要整合資料後,想出一個最合適的答案,例如:
蘋果、提子、香蕉全部都是什麼?
猜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它有兩層,會停靠車站,還可以載很多人呢?
地上都是水,有幾個小朋友在追逐,其中一個小朋友坐在地上哭,猜猜剛才發生什麼事?
(2) 擴散性思維:
孩子需要根據一個主題,以腦震盪、多角度思考想出任何可能的答案,例如:
說出10種能發光的用品;說出新年時合適的恭賀說話;說出遲到的原因;說出不同保護環境的方法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
(1) 記憶、猜謎遊戲
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不同謎題令孩子動動腦筋。如果沒有頭緒的話,坊間不少遊戲也有記憶、猜謎等元素,簡單如成人熟悉的猜字謎、「大電視」及猜猜畫畫都能訓練思維。
(2) 多層次發問法
心理學家Marion Blank提出了一個多層次發問框架(Blank's Levels of Questioning),家長可以在日常傾談、伴讀及討論之中運用不同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回憶、分析、推測及解難。
就圖片為例:
1級:認知性問句(孩子需要透過觀察及理解面對的事物回答問題)
這是什麼?這是誰?他在做什麼?這是哪裏?
2級:聚斂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整合環境中的資料及運用自身的知識回答問題)
剛才發生什麼事?鍋入面正在煮什麼?桌上面放着的都是什麼?
3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簡單推論後回答問題)
你猜猜小男孩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你猜猜爸爸會說什麼?你猜猜小男孩將會聞到什麼氣味?
4級:擴散性思維問句(孩子需要綜合自己的知識分析及判斷後回答問題)
哪件事比較危險?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如果你剛剛回家,會怎樣做?
文:陳慧盈(仁濟醫院鄭裕彤兒童成長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