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時今日,相信大家對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有特殊教育需要)這個名稱也不陌生。在本港,教育局把SEN學童分為9大類,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特殊學習困難(包括讀寫障礙)、精神病、肢體傷殘、智力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和言語障礙。
大腦以不同方式接收信息
不過,隨着近年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關注,也多聽了有人用neurodiversity取代SEN去形容這班獨特的孩子,認為可減低貶義。Neurodiversity一字其實早於1990年代尾,由澳洲社會學家Judy Singer提出,中文有譯作「神經多樣性」、「神經多元」、「腦力多元」等,意思是指到一個人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接收到的信息,並與外界溝通和互動。今年初,香港兒童醫院亦採用neurodiversity之名,成立Neurodiversity Genetics Clinic(神經多樣性遺傳診所),專為發展遲緩/智力障礙、ASD、ADHD等兒童服務。
究竟neurodiversity與SEN,哪個寫法才比較適合,可留待專家及社會繼續討論;更重要的,也是今期封面故事想帶出的信息,就是這班非一般的學童,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挑戰,但其實他們亦擁有獨特的優勢,只要有一個共融和友善的環境,他們也可以適性揚才,活出最好的自己。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