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遊戲:踏出框框 一起來玩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17日

【明報專訊】在網上輸入「共融遊樂設施」,便會出現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轄下各遊樂場的共融遊樂設施。雖然港九新界各區都有不少此類設施,但這為特殊需要小朋友帶來了更多、更佳的遊戲機會嗎?你有在公共遊樂場看到特殊需要小朋友的身影嗎?

遊樂設施已有配備,卻未見令大多特殊需要小朋友受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共融遊樂空間欠宣傳 設施難直達

缺乏資訊:有家長表示無從得知共融遊樂空間的相關資訊,遊樂場在哪裏、有什麼遊樂設施、裝置的建議年齡是多少、適合特殊需要與否等,家長們有一個又一個問號。

分配不均:有全新共融遊樂空間開放,但又未必鄰近住所;當家長舟車勞頓抵達現場,會發現處處人山人海,小朋友難以參與,更無法盡興;至於居所附近的遊樂場,又總是罐頭般一式一樣,沒有難度遞進,小朋友玩熟了後,便沒有興趣重遊舊地玩遊戲價值有限的遊樂設施。

未見通達:對使用輪椅的小朋友及使用嬰兒車的家長而言,場內符合通達的標準嗎?可貫穿直達各個遊樂裝置嗎?通道的闊度、坡道的斜度又符合要求嗎?除了暢通無阻的基本要求,遊樂設施可在觀賞以外,提供參與機會嗎?設施有否特設轉移平台或斜道,方便上落進出?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的長形彈牀兩邊備有小斜道,可供輪椅使用者體驗彈跳樂趣,惟這類遊樂裝置並不常見。

支援家長、關顧孩子 創造共融文化

支援欠奉:特殊需要兒童需要獨特的關顧,對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而言,身處吸引力十足的遊樂場,難免心情興奮,有時會出現過激舉動,不斷東奔西跑,令家長疲於奔命;對自閉症小朋友來說,長時間的排隊等候或無法繼續遊戲,都會引發情緒反應,家長要出手處理,大部分時間卻獨力難支,身心俱疲。

包容文化有待孕育:部分特殊需要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有限,也不善於語言表達,經常被人誤會或拒絕,影響情緒之餘,更令家長心痛難過;有時遇上未能理解情况的一般家長,更引來埋怨、批評,甚至投訴,家長心感無奈嘆息,唯有忍耐忍讓,或選擇離場。

本港被識別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大概有9萬多人,即約每10名兒童就有一名需要特別關顧。關顧範圍應不限於學習訓練,還應兼顧健康成長。遊戲正是開心童年的關鍵配方,既適用於一般小朋友,更包括特殊需要兒童。我們將推出連串項目,期望透過具體行動,創造大愛環境,造就共融文化氛圍,帶領特殊需要小朋友及其家人,踏出框框,一起來玩!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2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