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細仔因成績優異,獲學校贈送3張100元書券作獎勵。幾張書券藏了大半年,他才想起可以使用。為了使用時可以寬裕一點,他聽我建議帶了兩張書券,另加15元現金到書店,打算買心儀的書。
他高高興興地回來,我問他買了什麼給自己。不出所料,他買了一冊他很喜歡的系列漫畫,他本身已有好幾冊,也不時會去圖書館借閱。讓我意外的是,他使用了一張100元書券,卻只買了一本57.8元的漫畫。他非常清楚,沒使用的餘額是不會找續的,但對於放棄那40多元,他卻沒有半點介懷。
100元書券換來57.8元漫畫
我細看銷售收據,漫畫一冊原價68元,剛巧書店有八五折優惠,折實只要57.8元。細仔說,如果買兩冊,就要115.6元,他帶的15元現金剛好差了一點點。他又不想動用兩張券,買3冊那麼多,所以就只買一冊算了。
我老公一聽,衝口而出說:「咁咪即係蝕咗底,白白無咗40幾蚊啊!」
我當刻意識到,阿仔此行是為了享受「自由兌換自己所得獎勵」的快樂,始終是值得開心的事,如果將之定性為「蝕底」,就相當於否定其價值了。於是我嘗試「兜番」,修正老公的說法:「都唔係白白無咗嘅,其實係買了好好嘅經驗啊,之後會更加識得善用……」
阿仔聽見我們的反應,意識到自己似乎做了一件蠢事,隨即嘗試自辯:「唔係呀,就算蝕咗,都唔係我蝕,係學校蝕之嘛。」
老公糾正他的概念:「當然唔係學校蝕啦。學校送咗畀你,就係屬於你嘅錢。」
我十分明白,這時兩父子所表達的,是不同層面的東西。老公是大人,談的是物質世界的理性概念;但阿仔畢竟是小孩,尤其在壓力情景下(例如自己被指做了蠢事),難以使用準確的語言概念,向大人表達他的內心感受。其實,他內心的感覺大概就是——「那是學校送給我的獎勵,無論我買了什麼,我都是得到了獎勵,而不是損失了東西呀!」的確,孩子真心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蝕底,覺得蝕了、有損失的,其實是我和老公吧。
趁機教導善用金錢
儘管明白他的心情,我還是覺得要借這個機會,教導阿仔珍惜和善用金錢。我說,雖然那筆錢買不到多一本書,但也可以用來買文具;同時又教他「實務操作」的心得,即是如果拿到收銀處付款時,才發現未用的餘款那麼多,可以即時跟收銀員說暫不付款,去看看還有哪些東西可買,消費者有權這麼做,不用擔心尷尬。
阿仔說,他真的不覺得自己需要買其他東西啊。我心想,阿仔購物慾低,其實也是好事,反映了他內心的簡單和滿足。不過還是提醒他,自己沒有需要,也可以想想其他人會否有需要呢?例如可以買原子筆給媽媽啊。他聽了,恍然大悟。
第一次使用書券,對阿仔是個好經驗,也給我不少反思。孩子從來心思簡單,只是從大人反應中,意識到自己行事是得是失。當他發現自己可能蝕底後嘗試自辯,大人或許視為阿Q想法,其實那是一種自我安慰和保護,是他情感層面的重要一環。我覺得,和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是empower孩子(讓他感到有能力),而非弱化他的能力感,這往往是大人容易忽略的。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