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記得5年前在專欄撰寫過一篇文章叫〈待我如常〉,文中講述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少年人,從小就不能自我控制地焦慮,無法跟人如常對話,導致他們在社交及生活上遇上很多挫折。同時心理學家發現,原來能在放鬆自在的環境下,他們完全可以跟家人及熟悉的朋友對答如流。我當時看畢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紀錄片,很有感觸,待我如常正正是對他們最大的心靈解藥。
數年後,我遇上另一名學生——陽仔。陽仔找我傾訴,他覺得自己的自閉症已經康復了,他不用再讀特殊學校。這次面談,讓我牽掛不已。
半年多前,陽仔發現他的一張證件寫下「自閉症」及「學習困難」,他有點困惑,「到底這兩個名詞干我何事?」
於是,他直接問爸爸:「我有自閉症嗎?」爸爸坦然說:「對呀。」然後,爸爸告訴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特徵,陽仔一邊聽,一邊沉思。爸爸說:「你記得一年級時是何等模樣?你跟別人對話時,從來都不看着別人,有些事情要很有規律,不容易轉變。 」陽仔努力地回憶,正正如爸爸所說,點頭道:「我曾經是這樣的……可是,我現在沒有啦。」爸爸說:「對呀,你慢慢再進步一點,就好了。」
成人看法變成孩子包袱
最近,陽仔告知爸爸自己的自閉症康復了,是否可以刪除證件上的類別名稱。隨後,他想轉讀主流學校,因為自己不再是特殊學生。夫婦倆聽畢,百感交集,兒子思想的成熟遠遠超乎他們所想像。看到他的進步,心中忐忑,兒子能否適應在主流學校就讀?課程追趕得上嗎?成人世界所產生出來的看法或定義,無形成了陽仔的包袱。
陽仔介意被標籤化,試問有誰不介意?大眾的看法、特殊的眼光、證件上的名稱無形對這單純的小朋友造成了心理壓力。這些看法及定義都是成人世界系統運作而生;這是我們成人世界對事情看法來定義。假如系統沒有此標籤,又或用正面的分類,教育大眾對尊重多元的重要,相信被標籤化的負面影響會隨之而消弭。
提高抗逆力 肯定自己才能
同時間,我們都要培養陽仔有強大的心靈,提高抗逆力。現實的環境未如理想時,要懂得肯定自己的才能及努力,自我的價值來自對自己的肯定。每一個目標訂下來後,要盡力完成,過程中所學所經歷的,都已經是最有價值的得着,成功與否是其次。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經驗是在成長過程中累積下來;只不過有時人把重點放在了別人對自己看法,然後比較,最後忽略了甚或貶低自己。
活出自在需要人生的閱歷,無論順或逆境,都要有強大的心靈,積極正向的價值觀,才懂得為自己釋放負面情緒,重新建立自信和肯定。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