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香港青年協會最新發布的「青年價值觀指標2023」調查,青年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雖仍居首位,但與過去相比有所下降。這提醒我們,家庭價值觀的傳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作為家庭的支柱,爸爸們在這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現對家人關懷與體貼
筆者的兒子最近問道:「為什麼每個星期都要與爺爺嫲嫲吃飯?」、「為什麼每個月都要給予爺爺嫲嫲家用?」。這些問題讓我反思到,這些看似平常不過、供養父母的行動,兒子竟然會對此好奇和產生疑問。究竟爸爸應該如何傳承家庭價值觀?筆者希望分享以下3個貼士:
(1) 以身作則,用行動傳遞
家庭價值觀的傳承,並非靠說教,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體現。爸爸的一舉一動,往往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例如,如果爸爸希望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可以在家中展現對家人的關懷與體貼。筆者仍記得當年得悉父母染上新冠病毒而需要居家隔離後,立即駕車去購買足以用上一星期的食物和日用品,然後送上父母家中,以身作則去關懷家人。這些細微的行動,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關愛的重要。筆者鼓勵爸爸們每天下班後都抽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和聊天,並在周末全家探望上了年紀的父母。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孝順與責任感,明白家庭價值觀不僅是口頭上的承諾,更是實際的付出。
(2) 創造家庭儀式,強化情感連結
現代生活節奏急促,許多家庭成員各自忙碌,缺乏深入的交流。爸爸可以透過創造家庭儀式,來強化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例如,爸爸可以訂立一家人吃飯時要放下手機的儀式,專心分享美味的食物和彼此的生活點滴,培養互相傾訴的習慣。若孩子在學校遇到學業或人際關係的困難,他就能坦誠地向家人分享。建議爸爸可帶領全家人一起討論,給予建議與支持。這種儀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和溫暖,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與挑戰,理解家庭價值觀的核心意義。
(3) 先聆聽後回應,開放態度溝通
隨着科技的發展,青少年接觸的信息愈來愈多,價值觀也有機會改變。爸爸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與孩子平等溝通,先主動聆聽才回應。例如,筆者的兒子在考慮選擇升讀的中學時,與筆者、老師的看法不一致。筆者當時並沒有直接否定兒子的想法,而是與他一起查閱資料,討論不同中學的優勢和限制,最後選擇了他自己和筆者都認為能幫助他培養學術和發展興趣技能的中學。這種開放的溝通互動方式,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亦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明白家庭價值觀可以一起建立。
家庭價值觀是無形的財富,它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爸爸們作為家庭的核心,可以透過以身作則、創造家庭儀式及開放溝通,將這些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正如調查所顯示,青年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並不意味他們不需要家庭的引導。相反,這正是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去傳承重要的家庭價值。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