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媽媽我要睇住iPad先食!」這句讓無數香港家長既無奈又妥協的對白,正反映出現代餵食的隱憂。我們理解雙職父母在時間壓力下的掙扎,希望用「電子奶嘴」令孩子乖乖進食,但作為言語治療師,我們明白用分心物,例如電子奶嘴換取短暫安寧的代價,可能是孩子之後未能學會與食物建立健康關係。
5歲孩只吃流質食物 無平板即嘔
咀嚼吞嚥看似本能,實則需要精密的神經協調。當孩子盯着屏幕扒飯時,大腦就像被按下「自動導航」模式——視覺皮層活躍度大大提升,而負責口腔運動的腦區活動卻會降低。這種長期失衡會令神經可塑度的發展受阻礙,讓孩子不懂辨別食材的微妙差異。
我接觸的病人中,5歲男孩小樂(化名)是最經典個案。自幼習慣邊看卡通邊被餵食的他,不但拒絕觸碰任何非流質食物,更在撤走平板時出現嘔吐反應。深入評估發現,其口腔肌肉因長期被動進食出現功能退化,而視覺刺激的過度依賴,更使他喪失探索食物質感的勇氣。
從評估到行動的3階段歷程
第一階段:解讀需要分心背後的原因
與其強行沒收電子奶嘴,不如先成為「餐桌偵探」:
(1) 記錄孩子視線方向——是全程鎖定屏幕?還是偶爾偷瞄菜餚?
(2) 觀察握勺姿勢——機械式張口?還是會主動調整食物位置?
(3) 留意壓力信號——拍桌焦慮、大聲哭鬧,可能反映口腔協調困難,而非單純耍性子
第二階段:重建餐桌安全感
許多家長急於戒除「電子奶嘴」,卻忽略關鍵前提——當孩子視餐桌為戰場,任何訓練都注定失敗。有名自閉症女孩每次見白飯就尖叫逃跑,後來發現她對飯粒觸感存在感知過敏。所以,我們先讓她從玩「彩虹米粒畫」開始,用食用色素的米粒創造安全感,進而引入飯粒,經過一輪訓練,她才主動嘗試真實飯粒。
家長自查三大基礎:
(✓) 餐前是否有10分鐘緩衝活動(如洗手歌)幫助孩子切換狀態
(✓) 餐桌上是否至少存在一種「零壓力食物」(如最愛的士多啤梨乳酪)
(✓) 家長能否保持「觀察者」或「進食老師」示範咀嚼,而非不斷發出「快啲食」的指令
第三階段:漸進式感官再教育
借鑑心理學上的「系統減敏法」,我常建議家長實施「茶餐廳訓練模式」:
視覺階段:將動畫改為靜態圖片輪播,引導注意食物色彩
觸覺階段:提供餐墊並把食物放在餐墊上,鼓勵用手感受不同食物質地
互動階段:用遊戲取代電子奶嘴,例如:「今日西蘭花係森林大樹,睇下你可唔可以開闢道路!」
有名媽媽在訓練半年後分享:「原來熄咗電視,先發現個女會用門牙慢慢磨粟米,好似小松鼠咁得意。」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讓進食回歸五感探索的本質。過程中難免遇到倒退期,但當孩子第一次認真地享受食物,享受與家人一起進餐的樂趣,那些堅持的努力都會變得值得。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