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今世代的孩子,從小就成為數碼原住民,不少學生從小學階段起就習慣恆常使用智能電話和互聯網與人互動。在課堂外,互聯網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但也讓許多小學生及青少年陷入被網絡欺凌的困擾。網絡欺凌是指故意和重複地透過流言、虛假照片或信息,甚至以「起底」公開個人資料的方式,在網上傷害他人。這些行為深深刺痛靈魂,使受害者留下焦慮和長期的情感創傷。
鼓勵下一代捍衛正義
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能對抗網絡欺凌,我們要從小教育,促進善良和責任感的文化,鼓勵下一代成為正義的捍衛者,為受害者提供支持。以下是筆者對家長和教師的一些建議:
(1) 注意言語的力量:
言語可以傷人。一名父親教他的兒子,每當生氣時就將一顆釘子打進圍欄。隨着時間推移,兒子學會了克制。一天,父親叫他拔掉所有釘子,兒子看到的是無數釘孔,並明白即使拔掉釘子,傷痕亦難以抹去。因此,說話前必須三思。
(2) 「停一停,想一想」:
鼓勵孩子在分享信息前檢查是否真實。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或「我需要先核實資料嗎」。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他們在網上慎言,並作出負責任的行為。
(3) 成為捍衛者:
就如聖經故事所言,當一群人想用石頭打死一名被指控通姦的女子時,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扔石頭。」教導孩子在見到網絡欺凌時以善意的言辭抵制欺凌,比如使用 「我們無權這樣評判他人」的話語來感動並激勵其他人,共同抵抗欺凌行為。
(4) 抵制不良行為:
警惕學生避免傳播惡意有害的事,如八卦、謠言或侮辱言論,並引導他們認識這些行為在現實中的後果。同時提醒他們小心分享個人資訊,降低成為欺凌目標的風險。
(5) 家長的警覺:
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網上活動,定期與孩子討論網絡安全話題,並為使用網絡設備制訂明確規則,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
(6) 培訓教師、家長和學生:
學校或社區可以舉辦工作坊,讓教師、家長和學生討論他們的網上行為和保護策略,以打造安全的網絡環境。
為了有效對抗網絡欺凌,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必須攜手合作,才能建立充滿責任感的教育體系,培養善良和關懷的文化,讓下一代從匿名隱藏的網絡欺凌行為走向光明。
文: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梁雅文、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講座教授(數據分析及多元教育)兼數據分析及評估研究中心總監趙明明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