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生命教育:前教師助探索人生意義 打通任督二脈 逆向「失敗教育」 重塑孩子力量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11日

【明報專訊】「在這個世代,我們的孩子,正面對着無人性,但愈來愈懂得模仿人性的AI所威脅;同時間,在教育標準化之下,原本有人性的人類,卻變得愈來愈無人性,好像機械人一樣!」為了證明教育有很多可能,前中學教師林秋霞毅然放棄薪高糧準的教席,開辦生命教育機構,希望能療癒一眾飽歷風霜的學童,幫助他們回歸成為有生命力的人。拼搏10年,這場教育實驗得出初步結果:「若今天我們能相信孩子,明天孩子自可相信自己。」

文︰沈雅詩

嚴格來說,林秋霞(Sharon)只是做了4年全職教師,但這4年實戰,不單令她徹底反思「教育是什麼」和「教育為什麼」,更改寫了她的職涯發展。「假如當日校長不是那麼看得起我,既要我教高中A班,又要我教高中F班,可能我的感受未必會這樣強烈」。

Sharon口中的A班,是精英班,從這班學生身上,她看到昔日的自己,「都是很考試導向、目標為本的人,可以形容我們這類人學習很有效率,但某程度上,也頗去人性化的,同時亦承受着巨大的學業壓力」。Sharon透露,童年時家境清貧,與父母及兩胞弟住在衛生環境惡劣的劏房,所以很想藉知識改變命運,她自幼發憤讀書,而為長期保持「第一」之位及滿足他人的期望,對自己要求極高。「像我這類乖的學生,如果當時有人幫我梳理情緒,我會否沒這麼焦慮、高敏?會否更懂得面向自己呢?」

至於F班,就是另一個世界的孩子。Sharon說:「有各種類型的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在教學上,他們未必能為我帶來滿足感,甚至在主流價值觀裏,他們是被標籤為失敗者。但假如撇除成績考量,其實這班年輕人充滿人情味、幽默感,也富有生命力,這些特質很『正』,亦是當年的我或A班同學最缺乏的。」

學校任教只重成績 無暇與學生談人生

置身教育現場那4年,無論Sharon多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但仍然有其局限,「我熱愛教育工作,但就漸漸發現,我只能夠幫學生在DSE上爭取好成績,因為可以跟他們坐下來傾談人生的時間實在非常少,但其實這些才是最重要」。

思前想後,也因着「唔忿氣」,Sharon很想證明教育有很多可能,以及學生的價值不應該只用成績去衡量,便把心一橫辭職,並於台灣取經,最終在2015年創辦Why Not Education,與輔導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工等專業人士組成伙伴團隊,一起推動當年還未流行的生命教育。

在取得中大通識教育社會科學碩士之前,Sharon畢業於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具備廣告與公關訓練的她,有很多破格想法,也開創許多生命教育的先河。「在2017年,我策劃『失敗教育』,當時不少校長都質疑,正向教育是應該教小朋友如何邁向成功,『失敗』沒什麼好教。我反問他們,倘若『成功教育』是有用的話,就不會有這麼多學童輕生,快樂指數持續下跌,心理困擾個案不斷上升啦!」

重塑生命力、心命力和暖實力

Sharon強調,她不是要推倒一切,只是用逆向的思維,做正向的生命教育,而所有主題、任何體驗活動,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重塑孩子三大力量,分別是「生命力」、「心命力」和「暖實力」。她表示,「生命力」是指肉體、生理層面,食好睡好,健健康康,懂得怎樣好好照顧自己,「這個都不容易,現在的學生,也沒有太多『生命力』,經常很疲倦似的」。但有「生命」還得要有「心命」,否則活着的,只是無靈魂的軀體,「所以我期望孩子有好的情緒,面對不同狀况,都懂得調節心情」。

關於「暖實力」,Sharon有這樣詮釋:「是一種能夠溫暖自己、溫暖別人的能力。『暖』的背後,涉及個人成長、人際關係,也關乎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和相信未來。」

這場大型教育實驗,Sharon做了近10年,她無悔自己當日「出走」的決定。雖然以Why Not Education 如此「蚊型」機構的力量,未至可以移風易俗,但她也看見學界慢慢有轉變,許多學生的生命被感動,「當學界願意放棄操練機械人,適性揚才,就能夠培育真正的人才」。看來,成年人都一樣需要尋回失落了的「暖實力」,Sharon猛力點頭說:「對,若今天我們能相信孩子,明天孩子自可相信自己。」

挫折不一定失敗 儲幸福經驗直面逆境

Sharon早年在學界牽頭推動「失敗教育」,近年就轉攻「挫折教育」、「幸福教育」和「生涯教育」,更透露今年會把三者結合,發展一套「挫折幸福學」,「在這個學說之下,我們有一個主張:『在挫折中發現幸福,以幸福來應對未來』」。

她指出,「挫折」和「失敗」本質不同,前者是過程,後者是結果。Sharon引用一個學生以風衣(jacket)作的比喻,「『挫折』是拉鏈卡住了,拉不動;『失敗』是當拉鏈卡住了,就以為它一世都拉不到,從此放棄」。她希望在孩子感到失敗絕望之先便介入,讓他們明白,這只是在過程中遇到挫折,正如拉鏈被暫時卡住,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去解決問題。

「挫折幸福」讀起來有點「繞口」, Sharon卻解釋,團隊是刻意運用心理學的「促發效應」去命名的,「說起『挫折』,最常聯想起的是失敗、灰心、難過、無用等的詞語,但我們把『挫折』和『幸福』組合在一起,大家說多幾遍,下次講到『挫折』,就會想起『幸福』」。

她又謂,其機構推動的「生涯教育」,目的也並非要協助孩子揀科,而是跟他們探索人生意義、方向和目標,「『人生意義』是教育最核心的一環,如果處理到這部分,就好像幫小朋友打通任督二脈,當他們遇到逆境時,就曉得援引以往的幸福經驗,去應對當下的挫折,再邁向自己的未來」。她補充,團隊為「生涯教育」設計的最新體驗活動「阿當的夏天Don's KEY」,背後亦同時想給師長、社會帶出一個信息:「大人們呀,不要以為小朋友去到某一個年紀就明白什麼叫人生意義,也不要待他們長大才去探索,其實這個問題,愈細探索就愈好。」

看見學童「三大需要」

抽身教育現場後,讓Sharon有更多空間去了解孩子,也發現到,任何年級、任何成績的學生,其實內心都有3種核心需要,她敦促師長要去留心察看。

「第一,要『看見孩子的期待』,每個小朋友都期待被肯定、被視為有價值的;第二,要『看見孩子的恐懼』,許多小朋友驚失敗,但追本溯源,其實他們驚的,不是失敗的本身,而是驚失敗帶來的連鎖反應,包括被譏笑、被責罵;第三,要『看見孩子的需要』,不同年級的小朋友,都有不同需要,初小需要家人陪伴;高小面對升中,需要大人指點迷津;中一生有適應壓力,他們需要大人肯定他的感受或分享經驗。」

談到家長應如何跟子女溝通,Sharon亦有不少心得,「最簡單一個原則: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說怎樣的話」。她提醒爸媽,需要有意識地跟子女做有意義的互動,並給予有效的回饋,才能令小朋友的生命有正面的成長。而有效的回饋,則包括稱讚過程多於結果、欣賞其內在特質、嘉許孩子的進步、表達對子女的信任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4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