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我城接連有學童墮樓身亡,讓人心痛不已。即使我們不認識這些孩子,但作為父母,作為曾經歷童年與青春的人,我們無法不為此感到哀傷與憂心。年輕的生命,理應在探索世界的美好,但一些孩子卻選擇了最沉重的方式告別。這說明了,他們所承受的苦,已遠遠超過了對痛楚、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悲哀,也是我們必須直視的警號。
許多孩子並非突然選擇輕生,而是在漫長的壓力與孤獨中一點一滴地失去了希望。他們或許曾試圖發出求助信號,但在多而艱深的課業、高不可攀的期望,甚至在冷漠的環境中,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見。當他們再無法承受時,悲劇就再次發生。
孩子的沉默 比哭泣更需要警惕
作為父母,我們有否留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我們能否放下對考試分數的期望?孩子有多久沒有跟我們真誠地交流?孩子的沉默,比哭泣更需要警惕;孩子對自己的否定,是尋求別人肯定的最後方法。孩子需要被肯定的不是能力,而是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
社會對孩子的期望愈來愈高,競爭亦愈來愈熱烈,他們不僅要應付學校的考試,還要參加無數的補習班、才藝班,就是要不斷滿足父母對「成功」的定義。然而,在這場看不到終點的競賽中,有多少孩子感到快樂?有多少孩子是為了父母而活?當我們希望他們追求卓越時,是否也讓他們知道,無論成績如何,他們依然被愛、依然是叫父母自豪的孩子?
在這段令人憂心的日子,我們不僅為孩子祈求平安,也為所有家長祈求一顆平靜的心。保羅在《腓立比書》提醒我們:「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挑戰,但我們可以在家庭中為孩子帶來希望。讓我們學習凡事交託,並在家庭裏活出禱告的榜樣。願我們的孩子知道,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他們在家中都有一個可以放心依靠的避風港。
孩子最需要是父母的理解、接納和愛
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優秀的成績單,而是來自父母的理解、接納和愛。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同行者,聆聽他們的心聲,陪伴他們走過高山低谷。願我們的家庭成為孩子心安之所,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成就,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珍寶。
在這個充滿不安、迷惑的世代,願我們都站立得穩,一起為這一代的孩子求平安,為家庭添加智慧與憐愛,讓盼望取代絕望。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