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教女無方:看看孩子怎麼說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11日

【明報專訊】看畢《看我今天怎麼說》電影,女主角終能暢快地表達自己,那種興奮歡愉的狀態深深觸動了我。什麼是母語,能舒服表達自己便是了。

給予孩子舒服表達機會

先不談良好的表達能力可以有助溝通、考試,甚至面試等好處;能好好表達自己,被了解、被明白,足以對精神健康有莫大幫助。說起精神健康,眼見許多父母因為擔心子女情緒出現問題,於是極盡人事,將能引發壞情緒的事挪開、處理掉,祈盼子女能在無菌世界下快樂成長。子女一旦失去培養解難能力的機會、調節自己心態的抵抗力,遇上父母也解決不了的事,就更容易陷入情緒問題中。人生有許多問題不一定要解決,也不是一下子解決,給予孩子舒服表達的機會,讓孩子被了解、被明白,不是代他處理,也不是評論,而是在明白他,讓他有足夠安全感,透過表達、抒發自己感受而梳理問題,明白了,找到問題核心,再去思考是否要接受爛事情,還是找方法去解決。

偏偏今天許多少年人,不愛表達,不擅表達,負面情緒何處抒發?大叫?拍枱?還好,至少會發出求救信號。但沉默不語,沒有表情,對什麼也不在乎,我們就更擔心了。我們都會鼓勵孩子多表達,尤其我們愛聽的正面信息,但我們不想聽的孩子敢於表達嗎?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思想,我們又預備好去聆聽嗎?

「我不想再溫習了﹗」

「我不想再溫習了﹗」蘇菲在某次考試前夕,突然放下書本筆記,道出這可怕的一句。我心裏立即批評她「想偷懶」,準備吐出類似「明天考試了,其他同學也在溫習,你不溫習可能會影響成績,落後於人」等高人指導式的回應。這是「媽媽為你好」、「媽媽要教你」的神聖任務驅使,認為媽媽也不批評、教導,子女就會行差踏錯。不要被「不想再溫習」這句表面意思或引致的後果而誤導走錯方向,嘗試理解說話者心態,懂得她的狀態,溫書過程中突然想放棄,是因為太攰?不滿溫習效能?遇上什麼困難?她說出這句一定是遇上了困難,內心也是難受的,我們會試着了解嗎?讓她吐嘈嗎?給她空間發泄嗎?若在此時,我們加以修正、教化,相信下次子女遇上情緒來襲,或會保持沉默,不願表達,也不敢再表達。我們可以放下成績的憂慮,回應一句「我見到你溫習溫到有點辛苦了,不如吃些東西,休息一下吧」。

協助子女梳理思緒

曾有學生告訴我,家裏沒有可以哭的空間,回家只能裝快樂或沉默。聆聽子女心聲,我們先不作假設不落判斷,試着去理解明白。我不想努力了、我不快樂、我不想去上學、我不想交朋友、我就是不喜歡某老師、我想躺平……這都是觸動我們神經的句子,父母縱使不喜歡聽但仍要珍惜子女願意表達,我們才能從中協助子女梳理自己思緒,從而找到核心問題去解決或接受;子女也因為有人懂他,即明白、接納他情緒而得以紓緩。

母親的愛不是去評論給指導,而是隨時聆聽給予共情。將要就寢,又收到蘇菲短訊,問我有沒有時間聽她吐嘈,好的,我隨時候命。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4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