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發展孩子的同理心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11日

【明報專訊】同理心對孩子的社交和行為發展十分重要。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對同儕會更和善、更願意伸出援手,亦較少出現暴力、欺凌等問題行為。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想法。

究竟孩子由幾歲開始能夠體會別人的情緒呢?心理學家找來一班12至15個月大的幼兒,向他們播放3段分別展示其他幼兒開心、悲傷和平淡情緒的片段,並同時量度幼兒的瞳孔大小變化。結果發現,幼兒觀看開心和悲傷情緒的片段時,瞳孔會明顯放大,顯示他們雖然還未能用語言或行為去表達自己的同理心,但已經能夠體會到其他人的心情,並產生反應。

當然,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不一樣,孩子的能力亦會因為當下的狀况而受影響,所以並非每個孩子在每一刻都可以表達同理心。不過,家長可以考慮運用以下3種方法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描述自己的心情:家長可以透過說話描述自己的心情,並將心情和行為連結起來。例如:「我剛剛從外面回家,覺得很熱。現在我飲杯水降降溫。」、「我剛剛被人踩到,覺得有一點生氣。現在我深呼吸幾下來平靜自己。」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留意到心情會受環境影響,心情又會影響行為。

˙向孩子展現同理心: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表情和動作,猜想孩子的心情,並向孩子展現同理心。例如:「你皺着眉頭、扁着嘴巴;是不是感到不高興?可以與我分享嗎?」、「你睜大眼睛,雙手叉腰;似乎很生氣的樣子!發生了什麼事呢?」這樣可以幫助幼兒留意到自己的情緒,並明白自己的心情會因為環境而改變。

˙引導孩子留心別人的心情: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留心別人的表情和動作,鼓勵孩子猜想別人的情緒。例如:「你看!小智皺着眉頭、扁着嘴巴。你覺得他現在的心情怎樣?對呀,他有一點難過。你覺得小智為什麼會難過呢?」、「你看!媽媽拿着這麼多東西。你覺得她現在的心情怎樣?對呀,她可能會覺得很累。你覺得怎樣才可以令媽媽舒服一點?對呀!我們可以去幫助她!」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4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