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孩子年幼時,很多父母都會認真學習育兒方法,但當子女漸長,反而停下腳步。註冊社工文正康(Chris)也看到一個現象:「我常到校做家長工作坊,小學生家長一般都很踴躍支持,但到中學呢,人數卻少得很。」他指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多用指令方式,或直接教他們怎樣做,但當孩子到了高小或初中,他們尋求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這階段孩子會渴望自主,相信自己能力及尋找自我認同,很多事情他們都清楚和了解,需要家長給他們一個方向,再讓他們自己完成。」
提供框架引導 讓子女自行完成
Chris贈予家長8字心法,就是「尊重、溝通、界線、彈性」。尊重孩子想法,大家以開放式對話溝通,談好合情合理的底線之後給他們空間。同時,要因應子女性格而微調。像他育有兩個分別15和11歲的兒子,長子有點完美主義,Chris指在引導他時,會提供一些框架,讓他照着步驟去做,這樣他便有安全感;小兒子則喜歡自創方法,給他框架的話反而招致反抗,所以要給他足夠自由空間。以下本刊設定了育有青春期子女家長很常面對的3個處境,看看Chris有什麼建議。
(1):孩子過分沉迷網絡,父母想知道他們瀏覽什麼內容。
答:第一,不批判,用好奇心去了解。如小兒子曾有一道數學題不懂,問我後,我也不懂,最後他用一個內置AI的流動應用程式得到答案。於是我請他多講這程式,他輕輕取笑我,但又願意跟我分享。
第二,連結,而非控制。讓子女明白父母底線,例如想知道他們的手機密碼,但說明只作緊急時用,建立信任。此外,毋須把網絡妖魔化,盡量爭取機會學習,可從子女興趣入手,了解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
第三,以身作則。嘗試放下手機,製造互動空間,如乘車的10多分鐘,與子女談天。
第四,若子女已上網成癮,影響社交或學業,應找專業人士幫助。
(2):喜歡駁嘴,包拗頸。
答:用三部曲:聽、等、問去應對。
「聽」是不要妄下判斷,讓他們先多講一點;「等」是給予他們空間處理情緒,學習表達;「問」是引導其思考。舉例,有次我半夜不舒服,凌晨2時到廚房喝水,卻看見大仔在煮消夜。我問他做什麼,翌日還要上學的。他說:「年輕人就係咁,你無眼睇嗎?」我說這對身體不好,他回應一句:「關你咩事啫?」做父母的聽到後當然很嬲,但我明白那時間和場合不適合繼續談,便叫他早點去睡,他就說:「得啦,知啦,好煩!」我明白年輕人情緒起伏很大,就只有等。到第二天他慰問我:「點呀你?」我就知道是合適時間,便告訴他我擔心他身體,希望他早點睡,他再沒反駁,而往後情况亦有改善。所以年輕人是會聽大人說話的,但要選擇在適合環境下溝通。
(3):常常關上房門不知在做什麼。
答:他們想找一個獨立私人空間,而房門就是邊界象徵,恍如在門的另一邊,有一個他可以自主、自己控制的地方。家長應尊重其私人空間,但這也不代表完全不理他,要保持觀察,並建立「叩門文化」,找他時先敲門,也可有空時敲門問他正在做什麼、吃不吃東西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