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親子筆陣.超人DadDad:跨診斷視角:為孩子提供個性化支援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當孩子表現出有學習或行為問題時,有些父母可能會懷疑孩子是否存在特殊教育需要(SEN);另一些父母則可能害怕孩子一旦被診斷為SEN會被標籤化,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事實上,根據目前特殊教育領域最新的研究方向,我們對SEN的類別標籤以及嚴重程度或許可以有一些全新的思考。這便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跨診斷視角。

出現多種障礙特徵

傳統的診斷系統通常將兒童歸類為某一特定障礙,例如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或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然而,現實中,許多兒童的症狀並不符合單一的診斷標準,他們可能同時表現出多種障礙的特徵。例如,孩子同時患有ADHD和讀寫障礙(Dyslexia)的共病率為15%至45%,而30%至70%的自閉症兒童也同時患有ADHD,這種症狀的重疊使得傳統的診斷標籤難以準確描述兒童的實際情况。

另一方面,就嚴重程度而言,如學習障礙、ADHD這些障礙類型亦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在此情况下,有很多存在一定障礙徵狀但未達到診斷標準的兒童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援。按目前政府的統計數字,在主流學校中學習的SEN學生大概佔10%至15%。而在學習和行為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比例則至少為30%甚至更多。基於種種傳統診斷系統面對的問題,有學者便提出了跨診斷的概念。

更理解孩子需求

跨診斷方法不再依賴單一的診斷標籤,而是關注不同障礙之間的共同核心因素和潛在機制。這種方法強調兒童的個體差異,並根據他們的具體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支援。例如,研究發現,無論兒童是否被正式診斷為某種障礙,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特徵往往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能力方面,如一般認知困難、工作記憶問題、反應速度問題或語言結構遇到挑戰等。跨診斷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識別兒童的核心困難,而不是僅僅依賴於表面的行為表現。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精準地制訂支援策略,幫助兒童克服困難。

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已經被診斷的兒童,還能幫助那些有輕微困難但未達到診斷標準的兒童。這些兒童雖然沒有正式診斷,但他們在學習和社交方面仍可能面臨挑戰。而因為他們更難被注意和重視,這些兒童及其家長甚至有可能面對更大的困擾和壓力。通過跨診斷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兒童的需求,並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

包容支持 助發揮潛能

跨診斷方法亦為家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家長或許可以嘗試不再糾結孩子是否屬於某種類別的SEN,而是關注實際困難和需求。家長可以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在學習、社交和情緒管理方面的困難,並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思考和面對這些挑戰。比如,當你認為孩子固執己見、不聽勸導時,可否考慮一下孩子在這方面的認知能力上有所不足(這正是ASD的一個表現),而不是他故意頂撞你,跟你對着幹。以跨診斷的觀念為基礎,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為他們創造一個包容和支持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能。家長亦可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最近,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劉鐸博士,正在做有關跨診斷視角下融合教育的相關研究。若你對此議題有興趣,可與他聯絡(duoliu@eduhk.hk)。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