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教女無方:都是你的錯?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8日

【明報專訊】孩子跌倒地上,痛得哇哇大叫,母親上前抱起孩子,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拍打地面,罵着地面最壞、曳曳。

孩子收到測驗卷,成績不理想,都怪教師出題太深,有些題目根本未學過。

參加田徑比賽未能奪冠,那是因為下雨,場地濕滑,導致表現失準。

總之,有問題,都是「你」的錯。

杯子摔在地上,跌個粉身碎骨,正忙於煮飯的母親上前一邊清理玻璃碎片,一邊喝罵孩子:媽媽忙着煮飯,你就不要亂碰東西,你看,你弄得一團糟﹗

孩子收到測驗卷,成績不理想,都怪自己天賦條件差,能力比同學弱。

參加田徑比賽未能獲獎,那是因為自己沒有盡力練習,表現欠佳。

總之,有問題,都是「我」的錯。

引導孩子全面分析問題

人們總要為事情的結果解釋,尤其不如意的結果,非要找出為事情負責任的對象不可。上述結果的解釋不一定錯,但絕不全面。若凡遇上失敗挫折,只歸因於外在或他人因素,孩子毋須為結果負責任,容易養成找藉口逃避責任的問題。若凡事歸因內在/自己的因素,則容易過度自責,失去信心,甚至產生無助感和抑鬱情緒。

以前讀過有關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ernard Weiner)提出的歸因理論,他所提的三向度歸因論我就不在此詳談,但其中論述的外在歸因、內在歸因、可控歸因、不可控歸因,卻值得我們深思:(表)

例如蘇菲數學成績一直很差,可以歸因為:1.練習溫習不足,不夠努力;2.數學的理解能力弱、數感差;3.沒有外力幫助她;4.學校試卷對她來說程度過深。

以上4項皆是,分析問題時得承認。第2項及第4項不可控的內在和外在因素,是讓她明白我們本身和這個世界就充滿不可控的因素,犯不着逼自己事事完美,也用不着向學校要求什麼什麼,這世界,畢竟有些事是要學習接受的。第1項和第3項是教導她如何透過自身努力,有時還要得請人幫忙,試圖改變,或只能說改善一下事情的結果。當然,她情况是2的問題相當嚴重,因此也要因應1的努力程度,定下較合理的期望。

引導孩子全面分析問題,絕不作單一方向歸因,不但有助孩子肩負應有的責任,也有助孩子情緒健康。

(蘇菲讀後感:好多人遇上不如意事都要分析原因,好像我數學弱,數感差,那是不可控的原因,根本是一件令人不暢快的事,但大家不能接受就此解答了,好難接受,我自己也難接受啊!世上有好多事都不能解釋,但因為「解釋不到」令人不安,所以大家仍要尋求所謂真相,找出怪責的對象,彷彿才能釋懷。但其實好多時任何人都不用怪責,只要找出向前行的方法便可。)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