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有幸在英國擔任支援港人心理健康的熱線義工,經常接觸到移居英國後遇上困難的港人。透過深入聆聽他們的故事,不難發現當中不少人都在煩惱如何處理各種「關係」,包括與自己的關係、夫妻關係及親子關係。危中有機,移民其實正好提供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迹。
先從積極的角度理解移民,從決定是否移居開始,已是一個深刻的自我反思過程。這促使我們審視個人價值觀,重新衡量家庭、事業、生活方式及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優先次序。這亦創造了與伴侶及家人討論理想生活的機會,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什麼才是最重要。此外,移民意味着要面對陌生的文化和環境,這促使我們走出舒適圈,發掘自身潛能,增強適應能力和解難能力。這正是一個與自己對話、連結,了解自己並帶來成長的良機。
照顧支援少 夫妻分工不妥或影響關係
然而,移民亦為不少人帶來困擾。從接觸的個案中,求助者較多來自分離家庭(俗稱「太空家庭」,即夫妻其中一方先行移居),這類分隔兩地的家庭,較諸完整家庭更易產生疏離感,自然較易出現問題。即使一家人一同移居,移民也有可能成為一些隱藏問題的引爆器。有些個案在香港時,夫妻或親子相處尚算融洽,但到埗後,中年危機、婚姻問題及親子關係惡化等問題便逐一浮現。在事業發展方面,有些在香港是管理層或專業人士,來到新環境後可能要從基層做起,甚或要放棄既有專業。這些衝擊對男性的影響尤其顯著,因為傳統上男性往往以事業成就作為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當回望昔日的工作成就與現况相比,或會出現巨大落差,令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大減。
在照顧家庭方面,異地的支援網絡相對薄弱。以往或有長輩或家傭協助照顧子女及料理家務,現在接送子女上學、安排課外活動、煮飯做家務及處理家居維修等都要一手包辦,這些都構成壓力來源。若夫妻未能妥善分工合作,便可能為婚姻關係埋下危機。此外,部分個案中的子女在新環境難以適應,未能建立新社交圈子,甚至在學校遭受欺凌。這些問題都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協助,以及良好的親子溝通和互信才能解決;否則,這些都可能成為引發衝突的導火線。
創造親密時光 學習活在當下
要應對這些挑戰與危機,親人的支持至為重要。親人無條件的支持建基於日常建立的良好關係,經營「關係」是日積月累的工夫。例如,刻意創造親密的相聚時光,經常一起用膳,用餐時放下手機並關掉電視,閒話家常,關心對方的生活點滴,而非只談及公事及任務。此外,不時為伴侶及子女送上小禮物,多些擁抱及牽手等親密接觸,讓家人能親身感受關懷與愛意。如果是因為移居而出現適應困難,應容許自己及家人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適應新環境,同時要學習活在當下,避免過分緬懷過去。這些生活中的細微改變,都能有效地在新環境中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
文:馬學駿、黃語恩
作者簡介:夫妻育有兩名女兒,將靜心及善養的理念融入親職中;熱愛走訪自然及推動身心靈健康活動。著有《陪孩子學靜心 從心做起的教養》及《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