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家長都會問,我的孩子在接皮球時,總是顯得有點「論盡」,可以如何改善呢?其實幼兒只要做到「眼到、腳到、手到、時間剛剛好」,就可以輕鬆接皮球了。
在接球時,如何才是「眼到、腳到、手到、時間剛剛好」?簡單來說,「眼到」是指幼兒在開始時能注視在遠方的皮球,而當皮球向自己移近時,能繼續以雙眼去追蹤皮球移動的軌迹。「腳到」是指下肢的配合動作,例如準備踏步向不同方向去接球。而「手到」的意思,是幼兒要預料皮球將要到達雙手能觸及的範圍和時間,然後準備上肢動作如向前伸手、舉手過肩等。「時間剛剛好」就是說做好上述準備功夫後,皮球一來到,幼兒便可用雙手將皮球接住。
練習「眼到、腳到、手到」
那麼如何能按「眼到、腳到、手到、時間剛剛好」去練習接皮球?先說「眼到」:嬰兒約在4個月大開始便能追視及有意識地去伸手接觸面前的物件,所以在幼兒可以坐起時,就可以開始與幼兒玩「滾皮球」遊戲,並在過程中引導幼兒以雙眼追視皮球。若幼兒的雙眼未能全程跟着皮球移動時,我們可以讓皮球滾慢一點,同時鼓勵幼兒伸出雙手捉住皮球。然後是「腳到」:嬰兒開始學習爬行後,會逐漸通過爬行建立身體的本體覺和空間感,前者是讓大腦知道身體姿勢的感覺,而後者則讓嬰兒掌握物件的位置與距離。到幼兒漸漸長大,可以透過反覆練習不同方向的跑跳活動,讓幼兒能掌握更精準的空間感和下肢本體感,使幼兒在接皮球時,雙腿能準確地跨到最適合接球的位置。跟着是「手到」:除了本體感和空間感外,幼兒在接球時還需要具備手眼協調的能力,才可準繩地把球接住。要練習手眼協調,可以與幼兒玩「吹泡泡」的遊戲,即是成人在空中吹泡泡,然後幼兒用手將其戳破。
判斷接球表現 也需考慮年紀
當幼兒練習到「眼到、腳到、手到」後,要掌握接皮球的技巧可謂水到渠成。只是「時間剛剛好」除了形容接到球的一剎那外,還有另一重意思:就是幼兒發展接皮球的能力會跟隨發展里程碑,即是在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發展指標,例如由最初只有伸手準備接球的意識,到後來可以用手臂環抱皮球來接住,然後是可以運用雙手手掌接球,再來是可以接到體積愈來愈小的球……所以判斷幼兒的接球表現時,也要考慮到幼兒的年紀。如家長有疑問,可向物理治療師或兒科醫生作進一步諮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本文內容)
文:石家瑤(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