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教大GPS.不僅是他們的:少數族裔文化是我們的一部分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29日

【明報專訊】全球有近20億穆斯林(包括香港的30萬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慶祝《古蘭經》賜予先知穆罕默德的恩典。信徒在此期間不僅會祈禱與自省,還會恪守從黎明至黃昏的禁食戒律,其間不吃不喝。雖然12歲以下的小孩毋須禁食,但很多孩子因渴望參與集體體驗而選擇自願參與禁食。

這種嚴格的禁食習俗令外界感到詫異。一些人誤以為穆斯林家長強迫孩子禁食。若大眾將其他族裔的文化簡單標籤為「奇怪的習俗」,可能會加深社會分裂,還會助長偏見與歧視。在香港,有很多少數族裔的小朋友正因為這類誤解而難以融入學校生活。

推動社會共融的關鍵在於培養下一代對文化多樣性的欣賞能力。理解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能為我們帶來多元的知識、有趣的生活體驗和深層的同理心,最終促進社會和諧。以南亞社群為例,他們的語言(如印地語、烏爾都語、尼泊爾語等)、美食(如巧克力芭菲、玫瑰椰子、卡蘭吉餃子等)、節慶(如開齋節、排燈節等),以及獨特的個人色彩,都為香港的文化圖譜增添了獨特的色彩。即便如此,大眾在討論香港文化時,往往局限於中華傳統,少數族裔的文化貢獻仍然被忽視。

行政長官在2024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會提供更多支援予少數族裔,包括增設課後班、網上資源,以及家長和教師培訓,以幫助他們學習中文。社區中心也增設更多語言課程、補習、輔導和青少年活動。這些舉措雖具有積極意義,但對實現真正的社會共融仍未足夠。

擁抱雙重文化 增歸屬感

當少數族裔學生為迎合主流文化而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時,往往會陷入身分認同危機,感到孤立,導致學習表現不佳。反之,那些能夠擁抱雙重文化身分的學生,則會有較強的歸屬感、自信心、學習動力及更優異的中文能力。文化融合是一條雙向的進程:既要支持少數族裔傳承其自身文化,也要讓他們與主流社會分享其文化精髓,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香港的生活。

建立包容的社會需從幼年開始。家長應教導小孩開懷接納不同種族裔的文化,了解不同族裔的文化傳承,包括一同學習語言、民族故事和習俗,從書本、節慶體驗異族文化;也可探訪充滿異國文化氣息的社區,讓孩子品嘗來自遙遠國度的美食,打破地域界限結交朋友,並欣賞世界的多樣性。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彼此的文化特色,並鼓勵學生介紹不同的文化,例如將民族節慶融入校內活動,教授不同語言的基本用語,並分享不同文化的故事。

再以齋戒月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闡釋齋戒月對個人和靈性成長的意義。學校可以調整午休安排以尊重齋戒月的禁食,同時將齋戒月納入世界文化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每種文化的獨特價值。

所以,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要反省的是:究竟要讓下一代困於單一文化的孤島和冰冷的社會,還是幫助他們在多元和諧的社會中共同成長?

文:谷明月(教大研究生院院長)

趙明明(教大數據分析及評估研究中心總監)

李蓁(教大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何博菁(牛津大學教育系博士生)

譯者:林思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1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