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處理非華語家長及教師的請求(上)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27日

【明報專訊】不論讓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還是學校聘用非華語教師,都有助推動學校文化多元。但非華語人士的文化、習俗,與我們的並不相同。當他們提出某些請求時,校長、教師應怎麼回應呢?

女教師要求上課准戴頭巾

在幼稚園任教英文的巴基斯坦裔教師向校長提出,她在陌生男士面前必須戴上頭巾。但校長認為,儀容整齊十分重要,就如她要求所有教師必須把長髮束起,佩戴頭巾會妨礙教師日常照顧幼兒,造成不便。

校長與教師都各有理據,不過,再進一步思考,我們可易地而處,從非華語人士的角度考慮這問題。伊斯蘭教要求女信徒在家人以外的男士面前,必須遮蔽身體,但遮蔽程度多少,信徒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最保守的全身只會露出眼睛。對於我們,不戴頭巾不會覺得有問題,但對於伊斯蘭教徒,這可能令他們感到要違背自己宗教的要求,感受絕不相同。

然而,學校也並非必須答允所有請求。更適切的做法是,當聘請非華語教師前,明確說明學校對儀容的規定,讓教師求職時權衡學校的需要,工作時不戴頭巾。

為非華語學生換鍋煮食?

另一例子,有非華語家長請求學校,不要用煮過肉類的鍋子煮食物給女兒吃。但學校認為,鍋子在煮食後已經清洗乾淨,不會留下任何氣味,因此拒絕請求。

同樣,我們可設身處地,嘗試從非華語人士的角度思考。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是由於《古蘭經》指豬肉是「不潔的」。我們可試想,如果鍋子曾經煮過如蟑螂等不乾淨的東西,即使鍋子已徹底洗刷,不留殘餘氣味,我們是否願意吃這鍋子煮的食物?

當然,不是每個伊斯蘭教徒都有同樣感受,不同人對於「不潔」的理解都各有不同。除了一些伊斯蘭教國家之外,其餘大部分餐廳都不會為伊斯蘭教徒另設煮食器具。例如在香港,部分伊斯蘭教徒由於工作需要外出吃飯,都接受餐廳用一般鍋子。

允學生請假帶家人求診?

最後的例子是,有就讀中學的非華語女生因要帶家人到醫院看診而申請事假。教師認為學生應以學業為重,缺席會影響學習,因而拒絕。可是,女生可能是家人的主要照顧者,亦可能是家中唯一能說粵語的成員。由她陪伴家人看診,最能與醫生溝通,了解病況。

遇到這種情况時,教師亦必須注意如果接受女生的申請,將來其他華語學生提出類似請求,是否也得接受?當我們慎重考慮過非華語人士的角度後,最終是否要回到平等原則,不能對非華語與華語人士有差別待遇,而應一視同仁呢?

怎樣處理非華語人士的請求,實在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我們需要深入了解非華語文化,彼此透過對話達成共識,才是關鍵所在。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5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