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早前發布年度《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其中首次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况報告(2021)》,分析香港「兩文三語」的現狀,尤其是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化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具體建議。
港台《視點31》日前邀請Ben Sir(歐陽偉豪)與民建聯前區議員林琳現身節目, 討論語言與生活的關係。Ben Sir贊成學好普通話及簡體字就等於多一種工具傍身,惟問題是適度融入教育制度,是否意味住目前未達「適度」。Ben Sir表示︰「我認為投放幾多資源在那裏,也應同時投放幾多資源在廣東話的教育上,即是母語教育,我又不認識廣東話拼音、詞彙及語法,在欠缺根基的情形下去學一個外來的語言,我們會不知如何應對。」
對於近年香港常出現內地常用字彙,Ben Sir認為最初會感覺不自然,但很快就會習慣。不過,他認為某些內地及香港用詞其實有不同意思,如「改善」與「優化」。他說︰「由不合格變成合格是『改善』,如想由A去到A+就是『優化』。」林琳指香港從前也有不少字彙是由英文翻譯過來,認為毋須在語言上敵我分明。Ben Sir和議︰「不要執着於某1、2個字眼,『方方面面』即是『各方面』,雖然我知道很多網民不喜歡,這是文化上的一種競爭。」
對於簡體字會否破壞中國5000年文化,Ben Sir認為要知道用簡體字的目的是什麼,如想保留文化可繼續鑽研繁體字,因為字體只是一種工具。他強調語言無分優劣,林琳同意︰「不需要在這些位去看是否你較差還是我比較衰,這樣做人好辛苦,何必呢!」
Ben Sir續說︰「從教育層面看,那個報告所指的『適度』,應是我們香港人去調節,如何才是『適度』。你想做多些普通話訓練,我覺得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廣東話訓練,令大家覺得平衡點。給你100萬資源做普通話,我覺得要給200、300萬去做廣東話,因為說廣東話的人多,這樣心理容易平衡點。」林琳卻認為年輕人常被批評中文愈來愈差,錯別字多,說話又辭不達意。她認為應加強年輕人的中文根基,沒必要斟酌於繁體字、簡體字,以及各方面投放幾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