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係好靚︱《大自然大不同2》聽山澗灌木林說故事 (22:46)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26日

「香港真係好靚」,港台電視31於6月27日推出新一輯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2》,共6集半小時節目,逢周日晚8時播映。節目以本地生態物種為主角,在盡量不干擾牠們生活的情況下拍攝,向觀眾呈現香港彈丸之地隱藏著大自然的奧妙,觀看這些生物如何生活、如何與其他同伴互動。第二輯以「棲息地」為主題,從潮汐間、山澗河溪、灌木林、次生林、復耕和棄耕的稻田,以及鬧市中,微觀這裏生活的物種。

香港電視界幾乎沒有這種「Discovery Channel 」式純自然生態紀錄片的製作,攝製隊花了很長時間觀察、等候及拍攝生物的日常生活動態。今次更邀請鄭子誠與劉倩怡夫妻檔為紀錄片做旁述,部分是對話式,互相分享模式的旁白,這種模式在外國生態紀錄片也少出現。這輯拍攝中還特約生態影像攝影師黃遂心和馮漢城擔任導演參與其中拍攝。

黃遂心(Daphne )是90後生態攝影師,以一級榮譽畢業於英國法爾茅斯大學(Falmouth University),主修海洋與自然歷史攝影(Marine and Natural History Photography)。 在英國讀書期間,她曾跟英國BBC監製學習拍攝生態影片。畢業作品紀錄中華白海豚現況,在奪得第52屆美國侯斯頓國際電影節「海洋學/海洋生物學」紀錄片金奬。她是少數在香港從事生態攝影的女性製作人,她選擇回流香港工作,為的是希望宣揚香港生物多樣性,以錄像、大自然的聲音說故事,提醒香港人有責任保育本地獨有的生態,而非糟蹋它。

馮漢城是26歲的香港生態攝影師,自小愛看生態紀錄片,畢業於中文大學生物系,隨後投入生態攝影行列。曾出品《Wild Hong Kong》系列生態紀錄片,被譽為「港版Discovery Channel 」,他鏡頭下的本地野生物種包括水鳥、麥氏擬腹吸鰍、溪吻鰕虎魚等等。

6集內容如下:

「活在潮汐間」(編導黃遂心)香港三面環海,西面與珠江河口交接,東面向南中國海,以鹹水為主,較易受海洋環流影響,讓全香港的海岸線孕育了不同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西面鹹淡水交界是中華白海豚的家,每年有超過20,000隻涉禽到訪后海灣。東面紅樹林有獨一無二的攀樹蟹,水下更有海馬棲息。離岸小島成為遷徙雀鳥歇腳補充的地方。香港的海岸線經歷不斷的移山填海,依賴這些天然海岸線的生物命運又會如何?

「川流生息」(編導馮漢城)香港有名的山超過三百,山澗河溪貫穿其中更不計其數,溪澗源於高山,地勢落差甚大,常見瀑布氣勢磅礴,水流湍急,水下生物如吸鰍身體構造特殊,能應對自如。流水到達山腰時隨地勢變得平緩,唯一一種以香港命名的淡水魚種 - 香港鬥魚在此造巢繁殖,高體鰟鮍也有特別的繁殖策略。流水接上大海,沿岸河道通常已被整治,污染情況嚴重,近來卻有不同的水利設計恢復河溪生態。

「陽光燦爛的木地」( 編導劉應強)香港灌木林,以草本植物及灌木林層高度一般5米,陽光能照射至地面,水份流失,以此為棲息地的昆蟲及鳥類,隨氣候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生命作息、如覓食、求偶、霸佔領域、繁殖、躲避敵人等行為,牠們之間的互動構成灌木林特有的生物多樣性。拍攝地點包括烏蛟騰、南大嶼、南港島、濕地公園、沙田、大帽山。

「第二好森林」( 編導葉啟良)喬木林是本地植被的頂極群落,香港原有樹林現已消失,但任何受保護而不被干擾的植被最終都會演變成次生林,由種類繁多的脊椎和無脊椎動物棲居其中。在此成功存續的物種,必須適應這個乾濕變幻不定,由高層、低層樹冠及底層枯葉滿佈形成的鬱閉環境,猶如在一幅大砌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塊之地。

「稻田生態」(編導鄧俊歐)廣闊的稻田,寧靜和諧,但又危機重重;生機蓬勃,却又廝殺不斷。稻田周邊的池塘丶小溪流丶水坑,水流極之緩慢,吸引各種生物在這裡生活:米魚透過進食水藻丶微生物,令稻田水質更見清澈,其他水生昆蟲在相互獵殺覓食時,看似殘忍,同時又保持了生態平衡。稻穗讓禾花雀在此停留,保充繼續往南方長途飛行的能量和營養。稻田雖是人為𧗠生出來的生境,卻無意中使不同生物可以居於其中,對不斷追求發展的現代社會,又有何種啟示?

「城市脈動」(編導黃遂心)香港人生活行色匆匆,往往忽視了身邊與我們共存在這空間的生靈。許多生物已經適應了在城市生活、繁殖。每年夏天燕子都會回來香港在屋簷下築巢生子,花狹口蛙利用坑渠作揚聲器求偶,酢醬灰蝶在街角飛舞求偶,小葵花鳳頭鸚鵡在大廈天台高談闊論,夜鷺在鬧市中探索覓食。然而,人類不斷的發展令大自然無所適從,究竟我們如何與大自然同住這座城市?

(即時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