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上演1年 陳恩碩理性追夢 保留初心 做到跟現實妥協 (23:40)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07日

25歲陳恩碩自編自導、作曲、填詞及監製的原創廣東話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上演1年,做了350多場,為迎接新劇季,重新修訂劇本。

陳恩碩坦言當初計劃做該音樂劇時,沒想過會受歡迎,因票房很客觀,擔心做2個月就沒人看,感恩有觀眾繼續捧場,說:「一個長壽音樂劇,不是靠宣傳和有幾大型就得,最重要是口碑,觀眾睇完離場願意與朋友分享,叫他朋友入場,3小時的騷不覺得有悶場亦很重要。」

陳恩碩表示有觀眾看了該音樂劇10幾次,甚至有人看了50次,他說:「我都問過他們為何睇這麼多次,他們說已變成生活習慣,工作上遇到不開心,就行入劇場睇,成為慰藉他們心靈雞湯。劇中講了很多現實情况,怎樣調節心態去面對現實呢?又有講年輕一輩、兩代矛盾、一個年長的人,如何面對自己大半生的遺憾等,不同年齡的人看,都會觸及他們內心深處,找到共鳴,很多觀眾喊住離場,不是不開心和傷感,而是代入角色,有很多反思勾起生活上相關的事情。我曾聽聞一個個案,一對父子原本有很大隔膜,因小朋友青春期多年沒交談,但一齊看完一齊喊,回家後兒子主動找爸爸傾談。雖然我聽過無數次這種故事,但都毛管戙。」

被問到原本的《我們的青春日誌》已受歡迎,為何還要重新修訂劇本,修訂後跟之前的有什麼不同?陳恩碩表示試了1年,他是個頗長氣的人,做戲劇人時常說:「十句講得完的說話,唔使用15句」,於是他不斷審視劇本,那些位多餘了、長氣了,好似父母和兒子的關係,寫得幾詳盡,但有些東西未必需要在舞台上呈現,留點空白讓觀眾思考更佳,所以將兩場戲變成一場戲,刪走多餘對白。他說:「聽到觀眾話3小時沒有悶場,但短一點就更好,所以大刀闊斧Cut了約15分鐘,在結構和對白上寫更精練,整體沒變。」

陳恩碩愛聆聽及相信別人感受,因他身兼多個崗位,會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每個劇都先試演,目的想觀眾告訴他有什麼問題,說:「一個作品最後都是要面向觀眾,觀眾覺得好就保留,不好就微調、修定。」

說到必看場口,他表示有很多,有首歌《我有個夢》弄哭很多人,相信每個有過夢想、未有夢想,以及有夢想但因現實無法實現的觀眾,都會被這首歌觸動,因為這首是一班很熱血、思想很純粹的年輕人,他們對夢想的渴求,又或者對現實的控訴。

另一場是Nancy「收兵」,大家沒想過本土校園青春劇,會有百老匯式的歌舞,還有最後校長變好,發覺自己錯過很多追求的東西,快將退休,不應該再追名逐利,要尋回自己的人生。

陳恩碩形容自己是理性追夢者,他坦言:「世界無可能因應你的想法而運行,最重要勿忘初心,但在追尋夢想時,如何抗衡可以保留初心之餘,又適量做到與現實妥協,過程一點不美麗,追到當然很有滿足感。」

他自言已妥協了很多,又自覺幸運,因為他不是第一個想在香港做長壽騷的人,是天時、地利、人和,覺得命運有它的安排。問到會否似百老匯歌劇一樣一直做下去?他說:「到我死了個劇仍在做,希望在香港播下的第一粒種子,然後巡迴,同之後有其他長壽騷,變得成行成市。」

(即時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