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4新晉導演拍《一樣的天空》 資深監製莊澄︰香港電影有生機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受各方面衝擊,能否回復到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輝煌時期,成為很多人談論的話題,《無間道》系列監製、資深電影人莊澄表示︰「唔得!」他覺得香港電影還是有希望,但一定要讓新人接棒傳承,締造一番新景象,解決多年來的斷層問題,所以他監製的新片《一樣的天空》就起用4名新晉導演,給他們機會,希望為影圈帶來曙光。

莊澄監製,集4名新晉導演陳翊恆、潘梓然、侯楚峰及葉正恒執導的電影《一樣的天空》,以4個單元故事組成,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開拍,有驚無險下完成。4名導演表示既驚且喜,開心有機會拍大銀幕電影,但又憂慮疫情下未能順利完成,葉正恆說︰「我拍其中一個單元『獅子樁下』最後一天,是疫情最嚴重時,翌日得知劇組有人確診,我即時做檢測,並自我隔離。但壓力就落在另一單元『梨園荊夢』的導演侯楚峰身上,當時他還有一組戲未完成。」侯楚峰表示團隊出事,大家都戰戰兢兢,高度戒備,幸好亦順利完成。

影圈斷層嚴重 須培育新人

莊澄表示找4名新晉導演執導,因香港電影圈青黃不接,面臨人才不足問題,必須培育新人,找新導演拍多些電影,給他們更多實習機會,他說︰「十幾年前我已講過電影圈斷層嚴重,我幸運在1980年代港產片最蓬勃時入行做編劇,在新藝城跟隨徐克、林嶺東、麥嘉、石天及黃百鳴等製作高手,獲益良多;當時的機會亦多,我一年寫3個劇本都被人嫌少,現在因市場萎縮,無晒獨立公司,產量銳減,新晉編劇和導演實習的機會亦相應減少。所以《一》片由決定開拍至完成,時間很短,即使面對嚴峻疫情,我仍樂意去做,給予他們機會,亦希望為電影圈帶來衝擊。」他讚導演杜琪峯早年創辦「鮮浪潮」短片比賽選拔人才,為業界增添不少生力軍,這類計劃可以多辦。他又大讚4名新導演好有潛質,拍出來的效果令他大感滿意,已有人邀他們開戲。

以前返工被鬧到「媽媽聲」

跟4名新導演合作,莊澄自覺有得着,「做電影工作多年,有很多墨守成規的戒條,九成是對的、一成是太穩陣,但他們在創作上很有膽量,非常有衝勁,令我變得年輕。其實做創作人要保持年輕心態,今次我都學到嘢」。他們亦從莊澄身上學到很多,潘梓然表示莊澄跟他們分享製作經驗,在各方面均給予建議,學識如何計算在有限資源做到最好及處理各崗位的人際關係等。

談到香港電影能否重回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輝煌時期,莊澄表示︰「唔得!因為時代不同,人才亦不一樣,以前我們做編劇是帶埋『阿媽』返工,因被人鬧到『媽媽聲』。現在怕傷到下一代的心,我們變了做夾心人。」不過他不認同香港電影已死,「現在影業面對的衝擊是歷年最大,但仍有希望,會否再欣欣向榮就不敢講,但見到演員們、工作人員都好有熱誠,以《一》片為例,演員不計較報酬來支持,又例如古天樂不停叫大家起用新演員、新導演,所以香港電影還是有生機的」。

堅守信念 不覺生不逢時

4名新導演亦不覺香港電影沒希望或難以生存,葉正恆認為經過網絡洗禮,全世界電影都開始轉型,現在反而沒有地域限制,不過鴻溝太大,需要時間適應,「大片得某階層的導演才做到,資歷淺的導演就要試新戲種,且面對科技進步的衝擊,觀眾有太多選擇,要說服他們畀錢入戲院是難的,但也可突破傳統框架,用獨特故事去吸引觀眾。雖然現在潮流不是港產片,已被韓片超越,但只要堅守信念,繼續嘗試,香港電影仍是有希望的」。

潘梓然認同,稱台灣電影一度式微,但現在也有很多製作,「雖然產量大不如前,但量多不代表好,量少亦不代表差,無一個定論」。侯楚峰不覺生不逢時,「現在平台多了,除了電影院,還有網絡平台播放作品,機會反而多了,不過正如莊澄所言,現在不像以前師徒制,沒有師父執住教你,難學到他們的精髓」。

未來機遇在大灣區

香港回歸25年,莊澄最難忘是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多了內地市場,為港產片打了一支強心針,「1990年代後期,盜版令多間電影公司結業,大家很悲觀,但寰亞電影在1993年成立,捱了近10年,終憑《無間道》大放異彩,為影圈重振聲威」。至於香港電影的未來,莊澄認為機遇在大灣區,因為這個市場龐大,有利於電影從業員。是否有危就有機?他說︰「危是這兩年的疫情。都是這句,多了大灣區市場,等於多了一個大機遇。」

記者︰柯美

攝影︰劉永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