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招牌等同香港影業 導演曾憲寧:曾經好光芒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22日

【明報專訊】曾憲寧執導首部長片《燈火闌珊》,以曾為香港帶來「東方之珠」美譽的霓虹燈作故事背景,希望透過電影,將這個正在消失的行業及手藝記錄下來及致敬,她慨嘆:「我和攝影師走遍全港『掃街』,將霓虹燈逐一拍下來,由蒐集資料到完成拍攝歷時4年,霓虹燈消失得很快,已八八九九,所剩無幾!」她感謝張艾嘉、任達華不收片酬仗義幫忙,張艾嘉更在拍攝及後期剪接給予寶貴意見,電影才得以順利完成。

記者:柯美

曾憲寧表示香港的霓虹燈在外國也享負盛名,蒐集資料過程中,見到很多外國媒體及電視台拉隊來港拍攝消失中的霓虹燈,比香港媒體更早關注,「我們習慣了在香港生活,不覺得有此突變,我和朋友說起,他們都話『係咩』。大家現在只顧玩手機,根本沒抬頭望,若沒有人提醒,霓虹燈消失晒都不知。所以我透過《燈火闌珊》將信息傳開去,提醒大家抬頭看看我們失去些什麼的同時,也喚醒大家關注,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其實有些霓虹燈師傅已將它變成藝術品,霓虹燈根本就是一件藝術品」。

《燈火闌珊》500萬製作費學識取捨

《燈火闌珊》是曾憲寧首部劇情片,製作費只得500萬元,她唯有學識取捨,「拍攝時間緊迫,場面較重要就用簡單的拍法,原本想拍醫院和電車景,但原來好貴,不划算,便打消念頭,都有點遺憾」。她多謝張艾嘉和任達華等演員的付出,幫助電影順利完成。張艾嘉在劇本和角色上都給了很多意見,任達華為參與4日拍攝,特意返港隔離檢疫兩星期,而且他很喜歡霓虹燈,很支持香港電影,二話不說就答應。曾憲寧說:「我覺得自己好幸運,他們都是仗義幫忙,希望保留香港文化,而且一兩take已達到要求,也令大家對這部電影關注多了,他們的心意,令人感覺很溫暖。」

憑直覺判斷 大刀闊斧刪剪

曾憲寧自覺貪心,什麼都想講,故《燈火闌珊》原本長達3小時,監製與張艾嘉一直叫她刪減,但她不捨得,「直至有次我以觀眾角度去睇,憑直覺判斷,就大刀闊斧刪剪,才得出現在上映這個版本」。

問到霓虹燈敵不過歲月巨輪,是否可惜?她說:「不一定歷時很長就要保留,世界就是這麼大,盛載不到那麼多東西,但霓虹燈本身是藝術,有美感,是值得保留的,我不想大家睇完部戲會傷春悲秋,像戲中美香(張艾嘉飾)和Leo(周漢寧飾)保留部分精神已足夠,希望大家有積極的想法。」

用新形式傳承下去最重要

曾憲寧表示霓虹燈代表香港風光一面,當時經濟起飛衍生出那麼多霓虹招牌,其實跟香港電影行業一樣,曾經好光芒,「早幾年經常有人講『香港電影已死』,我覺得是歷史流變,如過往有些繁盛城市逐步走向沒落;我相信佛家講法,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是世界不變的真理,但我又覺得在眾多流變中,某些東西雖然消失了,但價值、美學及珍貴的技藝,是否真的消失呢?不是的,電影變成網上觀看,菲林變成數碼,一些無形的價值,我們用新形式和方法傳承下去,這才是最重要。時常講電影已死很奇怪,未死就要繼續生活和創作,其實每個年代都面對很多困難,不如想想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