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倫美蘭(Helen Mirren)無論舞台劇、電影或電視領域分別於英美兩國得獎大滿貫,是唯一演員有此榮譽,又以《英女皇》在奧斯卡封后最為觀眾熟悉。她主演的《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Golda)今年2月在柏林影展世界首映,扮演以國唯一女總理,由於並非猶太人,備受爭議,海倫亦坦承《以》片是其演藝生涯一大挑戰。
秘密抗病 突顯女性位置
《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聚焦1973年贖罪日戰爭(又稱第四次以阿戰爭)時期,時任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必須作出一生中最重要決定,片中描述她在精神及身體上所承受的一切,以及如何指揮這場艱苦戰爭。梅爾夫人1898年生於俄羅斯基輔(現烏克蘭),8歲隨父母移居美國,在當地接受教育及成長,亦在美國初次接觸猶太復國主義,隨後積極投身相關運動,並成為以色列開國元老之一。1969年她獲選為第四任總理,遠在英國戴卓爾夫人被稱為鐵娘子之前,梅爾夫人已有此稱號。
此片不是流水帳般人物傳記片,而是集中1973年贖罪日戰爭約20天;也別以為此片有關戰爭,會出現很多槍林彈雨鏡頭,有的也只是紀錄片段或聽到戰場上隆隆炮火與慌張求救之言。此片導演佳納提夫(Guy Nattiv)拍過贏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的《皮膚》,現年50歲的他正是贖罪日戰爭那年在以色列出生。他稱從小聽聞有關這場戰爭的故事,一直以為梅爾夫人是英雄,到成年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場可怕的戰爭,以色列接近3000士兵陣亡,很多單位受重擊;當中我意外發現梅爾夫人個性很吸引,而且非常複雜,但除了1980年代一齣電視電影(《霸政女英豪》)外,沒有人如此深入地探索其個性」。
梅爾夫人像很多政治人物,備受爭議;11名以色列運動員1972年慕尼黑奧運遭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殺害,其後以國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執行「天譴行動」報復,暗殺該組織多名高層,正是梅爾夫人總理任內的大事,並發生在贖罪日戰爭之前。同樣是猶太裔的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執導電影《慕尼黑》,正是講述該次報復行動。梅爾夫人從建國之路走到總理之位,《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只集中20天,當中所呈現的她有幾個特點,在男性主導的軍政圈,年過古稀的梅爾夫人往往一錘定音,冷靜沉着應對一切,不流露半點情緒。片中突出她對女員工特好,不但陪伴左右的私人助理Lou Kaddar儼如心腹,後者由《止水》卡米爾高迪(Camille Cotti)飾演,根本是梅爾夫人的「樹洞」,知悉所有秘密。其中一名女打字員Epstein對白不多,卻透過她代表了軍人的犧牲,也從她打字的力度中,梅爾夫人只能雙目含淚代其悲痛,反映內心交戰。
利夫舒華伯演出前見基辛格
片中述說梅爾夫人一方面要承受戰爭的壓力,另一方面秘密抗病;每次到醫院見醫生前會經過殮房,每一次屍體數目都在增加,把戰爭帶來的後果壓縮在那隱蔽的空間。電影中梅爾夫人煙不離手,但50年前是否已宣傳吸煙危害健康?她不管在手術枱、病榻或臨終,即使自知身患惡疾(死於淋巴癌),醫生又勸喻要放棄惡習,她依舊吞雲吐霧,還活到80歲,是否反「反吸煙」的歷史人辦?
受埃及和敘利亞攻擊,梅爾夫人不採取先發制人策略,認為會在國際站不住腳且得不到任何支援,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後來曾表示若以色列先發動攻擊,一根螺絲釘的援助也得不到,還可能亡國。如今百歲高壽的基辛格,片中由《焦點追擊》利夫舒華伯(Liev Schreiber)飾演,戲分不多,表現卻不遜老戲骨海倫美蘭。當時形勢以色列必須得到美國軍事援助,梅爾夫人了解美國,更加清楚基辛格,適時會致電對方,總能達到目的。兩人關係也是全片亮點,卻只有一場對手戲。基辛格是德國出生的猶太人,為逃避納粹迫害,15歲隨家人逃到美國,從此落地生根。基辛格與梅爾夫人同種族,先後在出生地因排外到美國討生活。片中梅爾夫人憶述小時候在烏克蘭,猶太人經常成為襲擊對象,其父會讓女兒躲到地窖,梅爾夫人自言再不是當日躲在地窖的小女孩。兩人同種族,經歷類近,均曾逃到美國,對於「國家」卻有不同認知方向。據悉利夫舒華伯拍攝前到紐約拜訪了基辛格,談了兩小時,片中梅爾夫人說「在以色列我們從右讀到左」,正是基辛格提供,該次會面也啓發了利夫,對角色體會更深。
《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毁譽參半,大部分讚頌海倫美蘭及利夫舒華伯的演出,亦有指這部傳記片不夠全面。其實2021年宣布開拍時,已飽受批評,由以阿戰爭造成巴勒斯坦人被迫離散,到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被批如同法西斯,都讓部分觀衆對《以》片先入為主。父親為俄羅斯貴族的海倫美蘭扮演梅爾夫人,亦受英國資深女演員摩蓮烈文(Maureen Lipman)批評,認為並非猶太裔的海倫不宜演此角,摩蓮表示,「我肯定她演得出色,但賓京士利(《甘地傳》奧斯卡影帝)也不會被允許扮演曼德拉」。海倫倒大方回應,稱摩蓮對選角的批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