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培訓導演計劃多 有才不會被埋沒 賈樟柯讚《過時·過節》有口碑受歡迎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29日

【明報專訊】曾憑《三峽好人》在威尼斯影展摘下最高榮譽金獅獎的內地導演賈樟柯,出席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有關日本已故名導小津安二郎誕生120周年紀念活動,並接受本報訪問。早年跟香港電影人合作的賈樟柯,稱新冠疫情3年,久未訪港,廣東話退步了。他創辦的平遙國際影展,今年初放映了港片《過時.過節》,稱很受觀衆歡迎。談及內地電影票房,賈樟柯指成功的因素衆多,其一要引起觀衆共鳴,像收逾38億人民幣的2023年內地票房季軍《孤注一擲》便是一例。他稱內地培訓年輕導演的計劃衆多,懷才不遇幾乎不存在。

記者:蘇珮欣

小津安二郎誕生120周年紀念活動,自言是其影迷的賈樟柯,推介小津執導的黑白片《晚春》;同場還有《東京奏鳴曲》導演黑澤清及《Showing Up》美國女導演姬莉卡萊(Kelly Reichardt),原定《新活日常》德國導演雲溫達斯(Wim Wenders)亦會露面,臨時因事缺席。

新片下月煞科 稱監製不易做

賈樟柯昨在東京接受本報訪問,提到小津安二郎《早安》講述一家四口首次購買電視機的故事,他稱年輕時也有相似經歷,「我七八歲經常到學校、公安局看電視,直到家裏有能力買電視機為止。年輕時最愛看排球賽,也看很多香港、日本劇集,如《大俠霍元甲》及《上海灘》等」。賈樟柯稱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有關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屬東方社會傳統價值觀,很多內地導演都向小津安二郎作品學習,他也不例外,「我在北京電影學院修讀世界電影史時,第一次接觸到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他是能向前與向後看的偉大導演」。

賈樟柯近年監製多部電影,對上一部執導劇情片已是2018年《江湖兒女》,其間只拍了一部紀錄片;他透露正在拍新片《風流一代》,下月煞科,預計明年上映。他稱做監製也不易,要了解導演的好壞處,發揮其優點,避開缺點,使對方的作品更完美,所以跟不同導演合作,要注意的事也不同。

久未訪港 廣東話退步

賈樟柯早年跟香港關係密切,學生時期作品在港獲獎,工作團隊也不乏港人,像攝影師余力為和製片周強。有工作人員開玩笑叫賈樟柯講廣東話,他即怕醜表示廣東話退步了,聽得懂但不會講,直言疫情3年,害他與香港的連結中斷,以前每年都到香港參加電影活動,但至少4年沒訪港,聲稱今年無論如何都要找時間去一趟。他說:「疫情關係,對香港近年的本土電影不太了解,有點可惜。」還提到他創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參加的港產片較少,因兩者沒聯繫渠道,根本無法邀請港片參與。雖然港產片甚少參與平遙影展,但賈樟柯指曾慶宏執導、毛舜筠與呂爵安主演的《過時.過節》,今年初參加第6屆平遙影展,口碑很好,還獲得最受歡迎影片獎,「應該推動兩岸三地電影活動,雖然可能有文化差異或分歧,但交流是可以的」。

祝福侯孝賢保重身體

除了小津安二郎,賈樟柯也是台灣名導侯孝賢的粉絲,後者罹患腦退化症被迫退休,賈導坦言惋惜,「他的病不是一時三刻,有關心他的身體狀况。身為影迷很惋惜,他的年紀在導演而言還算年輕,很多導演拍到八九十歲仍繼續,他應該還在高峰;他是很有生命力、活力的人,現在不得不退休,但祝福他保重身體,享受晚年」。

賈樟柯不僅當導演、監製及演員,近年還積極培育人才及推動中國電影發展。他指中國電影工業進步很多,但還有改善空間。年輕導演的培訓計劃很多且內容豐富,相關組識、機構遍及每個省分,「只要有才華,幾乎不會被埋沒」。不過疫情3年,他稱的確令很多電影無法上映,業界損失重大,現時疫情完結,情况已有改善。他又謂影視串流平台的出現,影響世界各地票房,內地卻相反,在平台有口碑可再到戲院上映,而且票房不錯,所以串流平台帶來好或壞影響,尚待觀察。

題材惹共鳴 票房易成功

談到中國電影巿場龐大,今年暑假檔總票房超過206億人民幣(約220億港元),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國電影的商業與藝術價值,賈樟柯指電影成功因素很多,例如題材跟大眾息息相關,他表示最近在內地大收、講述電話騙案的《孤注一擲》便是好例子,題材引起觀眾共鳴,票房才會好。他認為很多票房大收的電影,藝術價值也高,如劉江江執導、朱一龍主演的《人生大事》(香港觀衆可在Netflix收看),還有寧浩執導、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等,他相信藝術與商業能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