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周處除三害》 收4億人民幣 內地爆紅有理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3日

【明報專訊】《江湖》香港導演黃精甫自編自導兼剪接、《艋舺》金馬影帝阮經天主演的台灣犯罪電影《周處除三害》,製作費約6000萬台幣(約1500萬港元),去年10月在台灣首映,累收4700萬台幣(約1175萬港元);金馬獎7項提名,亦只獲頒最佳動作設計,難言叫好叫座。直至今年3月1日在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截稿前仍高踞香港及台灣電影收視榜冠軍;同日在內地戲院開畫,首12日票房突破4億人民幣(約4.34億港元),超越《我的少女時代》,成為內地最高票房的台灣電影第二位。多得內地官媒和網民一致唱好,《周》片要打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9.57億人民幣(約10.4億港元)最高紀錄,指日可待。

近年台灣電影進口內地數目不算多,票房成績亦非亮麗;《周處除三害》內容涉及黑社會、邪教等敏感題材,畫面更是血腥暴力,仍能通過內地審查,並獲官媒肯定,例如央視電影頻道「強烈推薦,不同人群雅俗共賞」;內地觀眾亦捧場,根據「貓眼電影」網站數據顯示,《周》片上映首10天,連續佔據單日票房冠軍,直至《沙丘瀚戰:第二章》開畫,才微降一級至第2位,但票房走勢仍然凌厲;反觀其他「前冠軍」如張藝謀執導《第二十條》或賈玲自導自演《熱辣滾燙》等賣座片,截稿前已分別跌至第4及第6位,《周》片內地爆紅道理何在?

食正犯罪電影「升浪」

內地近年興起犯罪電影熱潮,單是去年上映並掀起熱話的已有張藝興主演《孤注一擲》、林家棟的《第八個嫌疑人》、黃渤與周迅合演《涉過憤怒的海》,以及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的《河邊的錯誤》等。《周處除三害》乘勢推出,可謂食正「升浪」。

《周處除三害》不單是犯罪電影,也是反英雄片,故事講述台灣通緝犯陳桂林(阮經天飾)驚聞罹患癌症,只剩半年壽命,原本打算自首,卻在警署公告欄發現自己只是全台排名第三的通緝犯。他為死後留名,決心幹掉前兩位,頗有替天行道之感。導演暗示主角參不透貪嗔癡,才是人生最終的罪與罰。電影取材《世說新語》同名典故,屬於改過自新的正向故事;角色自稱「桂林仔」、「香港仔」(袁富華飾),內地觀眾亦感親切。

有微博用戶認為,《周處除三害》能獲官媒和觀眾讚好,原因之一是故事並非發生在內地,正如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透過社交媒體表示,此片揭露台灣陰暗面,令人以為當地就是「弱肉強食、民不聊生」的地方。《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卻批評有關說法「未免有點幼稚」,應該歸功於內地政策進步,現已完全可以接受這種複雜故事。

「惡人有惡報」彰顯正向

另一方面,內地網民指《周處除三害》結局交代桂林仔犯法後向警方自首,並遭當局處決,彰顯「惡人有惡報」的正向道理;加上桂林仔在新心靈舍槍殺頭號通緝犯兼邪教主腦林祿和(陳以文飾),雖然手段兇殘,意識上卻跟內地政策方向一致,難怪南寧市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官方微博「南寧反邪」亦藉此片向國民宣傳反邪教信息。

提起這段「大屠殺」式重頭戲,跟荷李活片《皇家特工》主角哥連費夫(Colin Firth)飾演特務血洗教堂一幕,可謂異曲同工。有傳內地院商接獲通知,因這場戲過分血腥需刪剪,有網民表示好奇,不惜「翻牆」搜索原裝片段,間接反映內地目前仍未實施電影分級制度,或可趁機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