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汪汪夢裡人》 「兒童不宜」 猶恐相逢是夢中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24日

【明報專訊】今年3月奧斯卡頒獎禮,西班牙導演帕布貝加(Pablo Berger)的《汪汪夢裡人》(Robot Dreams)在最佳動畫不敵宮崎駿《蒼鷺與少年》,但《汪》片在歐洲電影獎奪最佳動畫,又在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奏凱,多一個金像獎或許錦上添花而已。事實上這部完全沒有對白的動畫,故事和角色簡單,如果以為視覺上色彩斑斕,又有可愛動物主角就是給小孩子欣賞的合家歡電影,可能誤會了;剛好相反,此片沒生離死別,但因時間與命運播弄而錯過、失去的感情,是過來人才會明白的感傷。

以紐約為背景

《汪汪夢裡人》講述狗厭倦寂寞獨居生活,購買智能機械人作伴。兩者一拍即合,日夜漫遊紐約大街小巷。正當他們以為找到人生中的彼此,卻在一次沙灘狂歡後命運將他們拆散。狗帶着思念回復孤獨生活,機械人則獨自躺在沙灘幻想着再次回到狗的身邊。無窮思念的旅程中,有沒有一個重來的機會?

沒有對白的動畫,《汪汪夢裡人》並非石破天驚,很多年前彼思拍攝的《太空奇兵.威E》便是其中之一。《汪》片導演帕布貝加對沒對白的電影也不會陌生,其舊作《白雪公主之鬥牛場激情篇》便是以黑白默片形式重新包裝《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當他希望把莎拉華倫(Sara Varon)的繪本拍成動畫,到紐約跟對方見面,沒想過莎拉也看過《白》片,而且十分喜歡,並決定把原著全權交給帕布處理。帕布指莎拉的圖像小說看似兒童讀物,卻讓他學習如何面對失去時所產生的複雜情緒。其實片中不止講失去的友情或愛情或深刻的關係,還有記憶中的城市。

莎拉華倫的原著沒說明故事地點,在西班牙出生及成長的帕布貝加,首次拍動畫即以紐約市為舞台。他自言曾在當地生活10年,心底裏徹頭徹尾是紐約人,然而今天的紐約跟當日他生活的城市已然不同。帕布稱1980年代的紐約,是世界文化與經濟中心,全球化後互聯網與手機普及的今天,紐約已回不去,所以他把那個年代的紐約放在動畫中,主角家中望出去仍有雙子塔,代表了狗與機械人的情誼,也向「消失了」的大都會致敬。

《汪汪夢裡人》色彩很多,而且大部分是flat color,感覺卻和諧舒服,並建構了屬於電影的一種風格,就像片中角色的感情,深刻卻不過火。帕布貝加說此片重塑他記憶中1980年代的紐約,有一幕講述狗主角要到唐人街購物,店名、路牌絕大部分繁體字,到底是對歷史經過一番考究,還是負責繪圖的畫師對文字美感的一種執著?不同的觀衆大概有不一樣的感受。

歌曲《September》點題

狗與機械人共度了很多美好時光,卻因為後者故障而被遺留在沙灘,狗想盡方法拯救,甚至曾被拘捕,最後機械人只能寂寞地躺在沙灘歷經寒暑。狗沒有忘記他,其間雖結識了其他朋友,譬如不羈的鴨,這段情隨着後者突然出遊告終。機械人經歷也有好有壞,遇到來築巢產子的候鳥,又被當成廢鐵地分屍,最後是愛修理的Rascal救回他一命。狗在沙灘重開後回去不見機械人蹤影,買了另一個。兩者本已展開各自新生活,然而昔日點滴還是會滲進某一個角落,提醒你遺憾一直存在;就像機械人躺在沙灘時夢見狗幾回,有甜蜜有哀傷有可怕,卻不知道對方到底是寡情不守諾,還是出了意外。因此片尾的重逢十分關鍵,機械人不過要拿一支新的茄汁,緣分卻讓他在窗口發現狗與新機械人路過,也曾幻想奔向對方來一個久別重逢的擁抱,但新機械人又會有什麽反應?機械人最後選擇的是播首歌,音樂不止對沒有對白的電影很重要,要傳情達意的主角,同樣不可或缺。

帕布貝加曾在訪問中以《北非諜影》為例,指片中飾演舊情人的堪富利保加(Humphrey Bogart)與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說:「我們永遠擁有巴黎。」《As Time Goes By》也就是兩人永遠的主題曲,即使後者已成為人妻。《汪汪夢裡人》也善用Earth, Wind & Fire的名曲《September》,這首輕快歌曲,曾點綴了機械人與狗快樂的日子,也為想見不敢見的機械人,給狗提供了「重逢」的密碼。《September》第一句歌詞正是Do you remember,堪稱神來之筆,並為主題帶來有旋律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