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田啟文稱影業冰河期需改革創新 吳思遠倡打通大灣區市場兼創作動漫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26日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古天樂(古仔)早前表示今年影業進入寒冬期,預計港產片大規模縮減開戲到恐怖地步,有可能全部要獲政府資助才可開戲。資深電影人田啟文認為現在不是寒冬期,是冰河期,「我入行46年,經歷過寒冬,但未見過冰河,現在是最嚴峻的時候,但並非世界末日,整個電影業需要改革,包括戲院在內,才能露曙光」。吳思遠指打通大灣區是香港電影的出路,只要有市場,拍片量隨之增加,有更多出色的電影人加入,投資者也放膽出資。

記者:柯美

田啟文稱香港影業處於冰河期,整個電影業需要改革,他說:「由黑白到彩色片,再變成寬熒幕電影,由無3D到有3D,由菲林變數碼拍攝等,都是一個改革。戲院方面,音響和設備上亦要不停改革。未來應要有新的改革創新,因傳統電影已不可以吸引年輕觀眾入戲院。」

望吸引觀眾入戲院

田啟文表示已將改革的想法跟一些技術人員研究,希望做到「你一定要入戲院睇,在家睇唔到,就算將來在串流平台放映,感覺都會不同」,這樣才是入戲院的誘因及動力,未來電影人要向這方向構思題材,思考如何利用這技術,「技術已有,亦可以做到,其他地方未諗到,希望成為發起者,不再像過往,外國改革完行順了,我們才跟住做,目前大家需要大膽向前行的精神。(改革困難與否?)一定難,戲院要花錢改裝設備,拍攝上亦多了製作費」。他稱自己的改革想法在試驗中,仍未成熟,未知可行與否,所以暫時未能公布。

香港市場需要精品

提到去年只得20多部港產片開拍,今年會否更少?田啟文表示上半年一定會少,下半年未知,已問過不同的電影公司,他們未有開戲計劃,「大家首先寄望入圍首部劇情片計劃的6部電影,坊間只有少許電影開拍,希望下半年會增加,但現在不是有沒有戲開的問題,究竟開什麼戲、部戲可有競爭力才是重點。我講過好多次,現在香港市場需要精品,不是湊夠數」。是否缺乏題材?他說:「幾樣嘢,是相輔相成,拍戲的人現在碎片化,那裏有工開就去那裏,不一定在香港開戲;現在香港導演不是沒開戲,像周星馳在深圳開戲,未能惠及香港工作人員;劉浩龍亦在深圳開工。我希望自己的改革想法成功,能帶動到大家返回香港開戲。」

做改革先驅開拓市場

現在電影票房差距大,有些收逾億元,有些慘淡收場,血本無歸?田啟文認為一部片成功,會吸乾整個市場,「塊餅就是那麼大,一部成功的電影吸了很多觀眾入場,那些觀眾可能幾個月不再睇戲,所以我覺得現在要精品化」。網絡發達是否影響大?他認為不可以單一講受網上影響,全世界都在轉變,包括年輕消費群,他們是否願意花兩小時坐在戲院,因為太多嘢睇,有些甚至不用花錢,所以為何我說現在冰河時期要改革,「順風順水未痛到入肉的時候,大家是不會改變的」。不過他對香港電影前景仍感樂觀,「冰河期去到某個點的時候,戲院結業潮亦差不多,港片總會有出路,現在要思考拍什麼電影來吸引觀眾,所有電影人都要扚起心肝,也要改變經營和競爭模式」。他認為必須開拓多些市場,「由香港做改革先驅,自然能夠開拓到市場」。

可建立大灣區院線

吳思遠認同現時影業處於寒冬,他說:「我說了很久,要打通大灣區市場,因香港除了合拍片是大製作,其他都是較細的製作,且以香港題材為主。港產片講廣東話,大灣區觀眾又認識香港演員和藝員,為何不在大灣區好好發行電影,如果大灣區做得好,起碼等於一個香港市場,甚至兩個香港市場,令一般製作都可以回本。不要得個講字,要踏實去做,大灣區有院線,要通過國家電影局或大灣區某委員會去傾,落實每部港產片可以入大灣區上映。另外,每部電影,香港政府資助宣傳,如果電影吸引,可以全國發行。此舉可解救香港電影目前的困境,現在港產片票房有1000萬元,大家就好似好開心,其實只分到約300萬元,成本都不夠!」

吳思遠表示有了大灣區市場,拍片量自然上升,隨之而來是出色的新晉導演和演員出現,投資者亦會更捨得投資,有更多大片出現,「早前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來港,我們曾見面,對方說將有CEPA 5,香港電影公司可以在內地拍戲,無需合拍及引進電影分帳,第一步可以做的是建立我們的大灣區院線。(香港有救?)起碼多了一個市場,希望政府和業界共同推動」。

「不可以沉淪下去」

吳思遠表示現在是他入行以來最艱難的時候,「最艱難是沒有海外市場,以前有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韓國等市場,現在基本上沒有了,因為他們本土製作很好,港片對他們而言可有可無,變得不值錢,這是香港電影的致命傷,如果找到新市場,例如大灣區,做得好等於兩個香港市場,若香港收1000萬元,大灣區收2000萬,就有3000萬元,是有這個可能」。

對香港電影前景是否樂觀?他說:「其實香港可以有更多發展,例如電腦特技和動漫,因動漫不需要很大地方去做,可培養一批動漫人才,動漫不需要明星,現在又受內地歡迎,為何不創作香港動漫。可以幾條腿走路,不可以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