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域外營救》 退役女兵領事館困獸鬥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7日

【明報專訊】《我的最後車友》德國導演基斯頓舒拔(Christian Zubert)自編自導驚慄動作片《域外營救》(Exterritorial),4月30日在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至今,蟬聯全球非英語電影收視榜首之餘,同時亦是過去兩周最多人收看的節目。類似歌頌「為母則強」的女性電影,荷李活出品如《母親本色》及《孤島尋蹤》等例子多不勝數,隨着「反覺醒」文化逐漸在美國盛行,且看歐洲影壇會否同受影響。

失常或隱瞞 成為懸念

《域外營救》片長109分鐘,節奏相當明快,故事由德國前特種部隊成員Sara(珍妮古爾索飾)偕6歲兒子Josh到美國駐法蘭克福領事館辦理工作簽證說起,由於輪候時間太長,Sara讓兒子到遊戲室玩耍,她留在大廳繼續等待;相隔5分鐘後,當她折返發現Josh已消失無蹤。令人奇怪的是,雖然保安主管Erik積極提供協助,並代為報警,但證據顯示Sara單獨到場辦理簽證,Josh從未同行,究竟是Sara精神失常?還是職員有所隱瞞?成為全片最大懸念。

劇本最有趣的設定是Sara受到阿富汗服役期間,隊員遇襲、丈夫身亡影響,不單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成為單親媽媽更令她容易精神緊張。為了尋回兒子,Sara在領事館內亂碰亂撞,其間誤闖住客區,白俄羅斯女生Kira答應幫忙,條件是要Sara助她離開領事館,對方的神秘背景為拯救行動增添不明朗因素之餘,後來Sara發現有領事館職員捲入毒品交易,更令事態發展變得複雜難測。

抗權威尋真相為主軸

Sara與Kira一度懷疑Erik助手Donovan是幕後主腦,其實一切都跟Sara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有關,最後她以玉石俱焚的手段,迫使真兇投降。至於結局如何,在此不贅,只能透露劇本甚多犯駁,觀眾大可視為「爽片」看待,旨在消磨時間,毋須認真計較劇情合理與否。

本地影迷對基斯頓舒拔並不陌生,由他執導或編劇的電影如《我的最後車友》(Tour de Force)及《被消失的公義》(The Collini Case)都曾在港上映,而跟後者一樣,《域外營救》都是以對抗權威、尋找真相為主軸,分別在於後者以動作戲為賣點,增加商業味道,配合Netflix經營風格;雖然劇情帶有批判德國政府漠視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的社會問題,可惜著墨不多,感覺就如隔靴搔癢。

恍如女主角獨腳戲

《域外營救》可說是女主角珍妮古爾索(Jeanne Goursaud)的獨腳戲,無論是她大鬧領事館、以寡敵眾的動作場面,抑或面對喪夫之痛和兒子失蹤的心理煎熬,她都演得落力,表現亦算稱職。事實上,Netflix觀眾早已透過《蠻戰》、《腥風血岸》及《親愛的孩子》等外語劇,感受到珍妮的演技多變,《域外營救》算是集大成之作,收視報捷並非僥倖。

《域外營救》全片只有領事館一個主要場景,動作戲亦以埋身肉搏為主,槍戰與爆破可免則免,估計與製作成本有關,幸好導演善用現場環境,拍出迷宮般的困獸鬥效果,配合女主角為救愛兒不惜「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凌厲氣勢,總算達到官能刺激和懸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