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將於明天展開全民自願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下稱「全民檢測」),盼找出沒病徵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截斷社區傳播鏈。
外界擔心提交鼻腔及咽喉合併拭子樣本,會令基因私隱外泄。人們常說基因和DNA中掌握遺傳資訊,是十分重要的私隱財產,到底基因和DNA是什麼呢?參與全民檢測又會否泄漏私隱資料?
DNA排序決定生命信息
基因組數據包含一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緊密的生物信息。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李天立指,人體細胞核內有46條染色體,各有一半遺傳自父母。染色體中不同的DNA排序會導致不同的生物特徵。而基因(gene)就是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由4個含氮鹼基(nitrogenous bases)A、T、C、G排序而成。不同含氮鹼基的排列,會決定每個人的生命信息,如性別、眼睛及頭髮顏色等。
至於DNA,就是一本由「ATCG」組成的書。要身體讀懂這本「書」,其實要不斷將DNA轉錄(transcribe)成RNA或翻譯(translate)成蛋白,形成各種生物特徵。李天立形容,「DNA好像一個電腦程式,不按下『運行』鍵是不會運作,而轉錄和翻譯過程就等於按下『運行』鍵一樣,讓身體讀取DNA製造RNA和蛋白,維持細胞運作」。當身體將DNA轉錄成RNA後,DNA中會有部分資料被裁走,而RNA經轉錄後便會消失,不會永遠留在細胞,故即使再次轉錄RNA為DNA,亦只可追蹤部分DNA,難以檢視(review)整段DNA資訊。
複製基因圖譜 一般用血液樣本
檢測基因有不同方法,唾液、血液等均可作DNA樣本,若要得出一整個基因圖譜,又需要多少DNA?李天立指,樣本數量、取樣方法、樣本類別均會影響基因鑑定;若要複製基因圖譜,則需要最少1微克DNA,即約4毫升的唾液。一個唾液樣本約1至2毫升唾液,雖然亦可複製基因圖譜,但文獻證實,以唾液樣本建立基因圖譜的成功率會較血液樣本低,加上唾液容易受外來因素影響,例如:食牛肉後唾液有可能留有牛基因,故做全基因圖譜測試,一般以血液作樣本。他續指,取樣與做的測試有很大關係,如做全基因圖譜,要了解60多億個DNA分子,需要的細胞相對多,所以會用細胞密度及純度高的血液為樣本。
樣本數量少 難以驗新冠+抽DNA
政府推行全民檢測,有人擔心第三方藉此獲得整個基因圖譜,引來私隱憂慮。李天立指,新型冠狀病毒屬RNA病毒,而全民檢測的核酸測試是新型冠狀病毒RNA序列,取樣時會以取RNA為目的,亦只會有病毒RNA陽性或陰性結果;若要獲得基因數據,便要拿取樣本的DNA。他續指,樣本到達實驗室後會決定要分離DNA或RNA,一般來說,因樣本數量太少,只會做一個分離;縱要從樣本中取得DNA亦屬可行,但這不屬於全民檢測的程序。
李天立再指,唾液樣本中可採集檢測者的DNA,理論上可以靠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放大DNA核酸樣本,以取得基因圖譜;惟一般PCR技術只會將DNA樣本放大至20個循環(cycles),而唾液樣本中的細胞不足,若要完成整個基因圖譜,則要將DNA樣本放大至40至60個循環,再加上PCR技術亦有錯誤率,最後得到的基因圖譜亦未必準確。「(原理)好像影印,再複印一兩次可以,影60次會唔會仲清楚呢?」
DNA重組面部細節 暫做不到
另外,有指有技術可以DNA重組人的樣貌,用作面部識別。李天立指出,這項技術大概3年前於外國發表,以現時發展,用基因預測面部特徵仍停留在推算輪廓的階段,只能分辨出不同種族的人,如白人、黑人及亞洲人的輪廓。要以DNA重組整塊臉的細節,包括雙眼皮、下巴角度等,則暫時做不到。他解釋,以DNA重組樣貌的原理是找出與面部特徵有關的基因位置,例如:先要找到哪段DNA跟擁有雙眼皮有關,再收集不同基因資料,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形式擴大資料庫,資料愈多,準繩度愈高。惟現時仍未找到影響上述面部細節的DNA位置,故暫時此技術只能用於分辨已知生物特徵,包括面形、頭髮曲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