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0多歲的饒女士前來求診,主訴雙下肢和臀部多處出現大片紫紅色皮膚斑疹,平於皮膚,用手按之不褪色,斑疹呈對稱分佈,且有逐漸擴大之勢;其他徵狀包括心煩、口乾口苦、飲水較多、大便乾結難解、小便色黃、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滑數。
根據患者皮損表現,該症屬於中醫紫癜範疇,證候為營血有熱、迫血妄行、外溢肌膚。饒女士的紫癜主要發生在皮膚處,但紫癜除了皮下出血紫斑(中醫稱肌衄),還可發生在黏膜上,也可表現為鼻竅出血(鼻衄)、齒齦滲血(齒衄),甚至內臟出血。嚴重者,可伴隨消化道徵狀,如腹痛、嘔吐等,以及關節炎,甚至腎臟損害等。由此可見,紫癜是指不同原因引起以皮膚黏膜或身體出血徵狀為主的疾病。由於這類疾病以皮下出血為主,呈現紫色斑疹,故稱為紫癜。
主要病理為血管炎症
紫癜最主要的病理是身體毛細血管和小動脈的炎症反應。小血管發炎會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或引起小血管破裂,如果發生在皮膚,則會引起鮮紅或紫紅色皮疹;如果發生在腸道則會引起腹痛和便血,發生在腎臟則可出現尿血。
引起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的原因,可能為過敏性因素,這種紫癜稱為過敏性紫癜。細菌病毒感染、蟲蚊叮咬、寒冷刺激或進食過敏食物,是引起過敏性紫癜的常見原因。另外,血小板減少也是致病的另一種常見病因。
從中醫角度來看,出血症(不局限於紫癜)有4個要素:
‧血熱:血中有熱,則迫血妄行
‧血瘀:瘀血阻塞,經絡不通,血從旁出
‧氣虛:氣虛則不能統攝血液,血滲脈外
‧外傷:跌打損傷則直接引起經絡損傷而出血
臨牀所見,血中有熱者居多,特點為病程一般尚短,皮下斑疹顏色較為鮮紅,多呈片狀分佈,且有逐漸擴大之勢。治療主要是清熱涼血、止血化斑;代表方為犀角地黃湯加減。饒女士服用中藥1個月後,紫癜得到控制,斑疹顏色逐漸變淡,繼續服藥兩個月,紫斑完全消失;隨訪兩年餘,紫癜時有反覆,但程度輕,服用數劑中藥便能控制。
若紫癜病程日久,多數夾有瘀血,斑疹顏色多轉為暗紅,此時可加入活血化瘀中藥,如桃仁、鱉甲蟲等。如體質瘦弱者,紫癜多是由於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致使血滲肌膚,可加入補益氣血之品,如黃芪、當歸、淮山藥、淫羊藿、雞血藤等,同時加服歸脾丸以健脾益氣,使血歸常道。
需要說明的是,過敏性紫癜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西醫鑑別診斷的兩種病因,與中醫辨證論治乃兩個不同概念。中醫主要是根據紫癜顏色、伴隨徵狀及舌象脈象來判別紫癜屬於何種證型,進而訂立相應療法和運用適當方劑。中醫按個體化治療,臨牀上常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