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坐家中睇醫生 藥物送上門 遙距診症 並非人人適合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8日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改寫了大家的工作模式,視像會議、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安坐家中睇醫生又是否可行?

遠程醫療(telemedicine)近年在中國內地、歐美等地發展,但香港一直未見普及。碰上久未完結的疫情,遠程醫療會否成為疫下新趨勢?到社區藥房配藥,甚至是用「免診取藥」服務又會否成為新出路?

香港醫務委員會於2019年12月發出《遙距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涵蓋電話、電郵、社交媒體(如WhatsApp、facebook)等形式的遙距醫療溝通,建議醫生和病人先建立醫患關係,才為病人遙距診症。按醫委會指引,新症病人未必適合接受遠程醫療。

醫管局將與將軍澳醫院耳鼻喉科、伊利沙伯醫院腦外科合作,2021年初推出telehealth(遙距診症),透過手機應用程式「HA Go」,讓病人在家中接受醫生會診。而坊間亦有醫療機構提供遙距診症,並將藥物送上門。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自2020年2月開始,安排部分病人以電話和視像覆診。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趙志輝表示,在第一、二波疫情開始時,有病人因擔心受感染而不願外出,不敢到診所求醫。當時有一名病人屬高危群組,但他沒有徵狀,不知怎麼辦;四處問人、上網查看,但仍無法得知自己風險有多大。最後醫生利用遠程醫療為他解答疑問,例如需否去驗深喉唾液,當中有何考慮因素,也解釋假陰性等情况。

不適用於觸診、皮膚科疾病

趙志輝補充,遠程診症有一些技術限制,例如不能為病人觸診檢查,「如果病人肚痛,醫生需要按肚檢查」,會建議病人到診所檢查;另外,診斷皮膚科疾病或需要解像度較高的影像,否則有可能誤判病情。私隱保障亦是其中一個令遠程醫療難以迅速發展的原因,例如病人擔心會診過程意外泄露,某些私隱原因不方便透過視像診症。慢性病患者相對比較適合遠程診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配合remote monitoring(遠程監測),病人量度血壓等數據後,傳到醫生的database(資料庫),可更快和準確掌握病情,有助減低併發症風險」。

非常時期 市民求助藥房解疑難

新症未必適用遙距診症,遇上小毛病,又不想到醫院、診所等高危地方,還有何選擇?在連鎖藥房工作的註冊藥劑師趙國亮指,他們留意到自疫期開始,愈來愈多市民到店舖查詢健康問題,由肚瀉、皮膚敏感、發燒,至如何分辨口罩保護力等,「這些問題好難找醫生、護士問,而藥劑師就可答到這些簡單,但(對市民生活)有大影響的問題」。

他續指,疫情下如果有小病痛,可到社區藥房找藥劑師初步評估,再視乎情况決定是否要看醫生;舉例說,近日天氣轉變,不少人出現皮膚敏感,藥劑師可提供成藥處理簡單皮膚問題,同時會留意有沒有其他警號,如皮膚有否發炎、細菌感染等徵狀,亦會查問病歷,「如果有糖尿病,又在腳上『生嘢』,我們會叫他馬上看醫生」。而新冠病毒徵狀與感冒相似,如遇上客人出現疑似病徵,他們亦會了解對方背景,如有沒有接觸確診者、所住大廈有沒有人確診等,提供合適的建議。

藥劑師線上跟進服藥情况

2020年6月,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亦推出免費遙距藥劑服務(telepharmacy),首階段針對慢阻肺病患者。透過電話及視像,由藥劑師跟進服藥情况。

聖雅各福群會早前亦推出「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減少病人在疫症期間外出的風險,在家中透過視像通話或電話,免費獲得專業藥物諮詢。病人使用此服務前,須先登記醫健通及下載相關應用程式。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很多病人服用不同專科的藥物,面對多種藥物治療問題。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下,病人毋須到醫院,也有藥劑師解答服藥問題。藥劑師可透過醫健通了解病人服用的藥物,檢討治療成效。而透過視像通話,對未能清晰表達的長者尤為重要,藥劑師與病人有眼神接觸,做到「用藥醫病,用心醫人」,提供人性化藥療服務。

文:李祖怡、姚穎彤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