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細菌、病毒分泌物 影響大腦運作
其實腸道微生態影響我們的思想及大腦運作,並非是今日才發現的事實。過去也有不少研究指出,把抑鬱症或精神分裂患者的糞便放入老鼠的腸道,牠們便出現類似的徵狀。為什麽?原來細菌及病毒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neurotransmitters),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大腦便受着失衡的化學物質影響而引發不同的思維反應,可能導致或加劇抑鬱徵狀。
移植腸道微生態 可改善抑鬱
更有趣的研究發現,某些細菌組合可增加令我們感覺「開心」的化學物質,從而對抗抑鬱症,其作用與抗抑鬱藥類似。香港中文大學的腸道菌群研究團隊透過腸道微生態移植,可以改善個別人士的抑鬱徵狀及小童的情緒行為問題,進一步指出微生態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思想,為廣大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的孩子自小已建立多元化的腸道微生態,我相信下一代可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初生嬰孩的腸道有如一頁白紙,研究指出自然分娩、餵哺母乳、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減少含乳化劑的食物,可以建立健康的微生態,從而減低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食太多「益菌」 反而更失衡
對於成年人來說,要改善失衡多年的腸道微生態並非易事。我們的科研團隊發現近四成香港人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最近我們分析了一群十分注重個人健康、經常服用健康食品的人,發現他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沒有改善,反因腸道有太多作用不大的所謂益菌而變得不夠多元化。其實不是所有標榜為「益菌」的都對人體有作用。我個人認為這些追求健康的人只得到一個假象,疾病的威脅並沒有減少,一個平衡的微生態更為重要。
現今科學家正努力不懈,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發更有效的配方。相信於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微生態失衡而對症下藥。利用大數據研發的配方可以幫助一般市民大眾,對於患上比較複雜或嚴重疾病的人,腸道微生態移植將會成為他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