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精神健康 做「樹窿」化解危機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6日

【明報專訊】社會撕裂、疫情持續、失業率高企……不少人壓力爆煲。有沒有察覺身邊人的生活或情緒有任何異樣?當身邊人出現情緒困擾,甚至失控情况,我們可否為他們「急救」?

提起急救,大家會想起如何處理傷口或施行心肺復蘇法。情緒如何「急救」?「精神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由澳洲護士Betty Kitchener與其丈夫於2000年創立,Betty曾患上抑鬱症,他們就想到生理上有急救,那心理上又可否急救呢?香港心理衛生會在2004年引入培訓課程。與生理上的急救一樣,精神健康急救需要學習不同技巧,但急救的「急」不但指緊急,亦指急需,香港心理衛生會首席企業培訓顧問、註冊社工黃廷儼解釋,精神健康急救的定義就是,「發現身邊的人出現情緒困擾或精神紊亂的狀態,在他們未得到專業人士協助之前,我們可以做的首要介入工作」,因此,很多似乎不是急切的情况,如工作壓力、失戀、學業等問題引致不開心,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都急需及早幫忙。

留意身邊人轉變 辨識徵狀伸援手

急救前,要知道誰是「傷者」;因此「急救員」首要學會辨識常見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認識抑鬱症徵狀,就不會誤以為患者疲倦和昏睡是懶惰的表現;認識重性精神病徵狀和成因,能減低對患者的誤解和負面印象,並向當事人及早伸出援手。黃廷儼提醒,「我們不是醫生,不是要為當事人診斷,而是學會察覺和辨識精神問題,可及早伸出援手,避免問題惡化,以及鼓勵當事人尋找專業協助」。他提醒學員,培訓完結後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身邊人的轉變,不要錯過任何情緒問題的信號。

他以抑鬱症為例,其主要徵狀有很多,「今日沒有徵狀,不會明天突然全部有齊,它(出現)是一個慢的過程,所以,要時常觀察身邊人的變化,然後學會介入」。他舉例,孩子以往有講有笑和注重儀容,但近來十分沉默又不修邊幅,如果家長留意其轉變,覺得有「唔妥」,與他傾談,已是在做精神健康急救,「及早介入,可能可以挽回,不會患上抑鬱症,甚至避免悲劇發生」。

勿說「唔好唔開心」、「唔使擔心」

留意到「傷者」之後,急救員就要介入。黃廷儼稱,很多人會做一些無用的介入,例如對當事人說「唔好唔開心」、「唔使擔心」,又或者急於為當事人尋找解決辦法;事實上這些做法都對應不到對方心情。如果當事人失戀、喪親、有財務困難,其實他需要你耐心聆聽,「他願意講,代表信任你,你只需要給他情緒支援(emotional support),明白他現正經歷什麼困難,然後願意繼續聆聽,陪伴他度過這個艱難時刻」。

第二,急救員要用非批判的態度去聆聽,要包容,有同理心,多點認同對方感受,黃廷儼提醒,即使對方說了你不認同的觀點,不恰當的價值觀,你也不用立刻判斷或批判他,「如果你責罵他,就永遠不會知道他的想法」。我們對愈親近的人愈容易用批判的態度, 例如爸爸向女兒訴說近來工作壓力很大,女兒回應:「個個都壓力大㗎喇,淨係你大咩?」這種回應會窒礙對方表達和雙方溝通。另外,介入前要有心理準備,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尤其對着家人容易有情緒,因為「你很着緊他」;另一方面,亦要理解一個心情不佳的人會有情緒,他有可能會批判或責罵你。

非批判態度 包容有同理心

黃廷儼提醒,溝通上要嘗試多運用同理心表達,對當事人真正的關心和尊重亦非常重要,對方感受到真摯的關心和尊重,才會建立信任,接受你的看法,從而鼓勵他尋求專業協助。

香港心理衛生會定期開辦精神健康急救基礎課程、精神健康急救(關懷青少年版)、(關懷長者版)課程,以及導師培訓(詳情:bit.ly/3hVTrxN)。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