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預早半年 去留照顧逐項傾 移民真諮詢 解長者煩憂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23日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近日發表數字顯示,過去1年有8.92萬名香港居民淨移出。新一波移民潮下,家中老人的去留,令兩代人陷入兩難:留下擔心失照應,一起走又怕難適應。怎樣減輕衝擊?有長者服務機構接到求助,表示有長者因家人計劃移民而擔憂,甚至有輕生念頭。

計劃移民,但害怕家中長者抗拒,寧採取拖延戰術,以為可以減輕衝擊?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黃愛球指出,若子女移民的「通知期」太短,長者更難適應;他們或認為子女不和自己溝通,突然被告知要離開,覺得被離棄,感到嬲怒或不安。其實背後皆因家人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當家人離開,自然感到焦慮。

初談想法 安排親近人士支援

如移民的人是主要照顧者,長者需要經過幾個階段才能接受重大轉變:先是否認,覺得對方講笑;然後可能會憤怒;之後或討價還價,例如「你不要去那麼遠,去台灣近點吧」、「遲一點才走吧」等;及後面對子女真的要走,會感到失落、沮喪,最後才能接受。黃愛球建議至少在6個月前跟長者說,做好準備。

「照顧者要設身處地想,如果家人跟你說要移民,你也需要時間去適應。」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葉穎欣建議持開放態度,長者未必是與你對立,只是需時理解。要有心理準備花多點時間跟長者解釋,也要討論幾次。如何開口?黃愛球建議,「不能一次過宣布(移民計劃和安排等),要讓長者有空間消化,將擔心說出來」;初次談及移民想法時,最好有一些與長者親近的人在旁支援,「如果他聽到後不開心,不想再談,也有人在旁關心,跟他談談」。

邀請討論 向長者取經

其次,討論要認真,不要像講笑般輕輕帶過。家人可以分享移民的想法、考慮和掙扎,也要讓長者參與討論,「不要像已經全盤決定了,要『宣判』你留下來」。黃愛球表示,長者去或留應該要一起商討,「兩種都會遇到困難,所以要一起討論、計劃」。家人甚至可向長者取經,「因為有很多父母都是從內地來香港,可以問他們當初有什麼掙扎、適應、經驗;移民有什麼好壞,可以一起傾談」。

討論過後,長者即使決定留下來,也難免失落。黃愛球表示,「家人移民後,長者若不懂得尋找社會資源,沒有社交支援,心理壓力大,會有較高風險受情緒困擾」。家人要多聆聽、體諒他們的擔心和需要,然後尋求解決辦法。葉穎欣指出,面對家人移民,長者心情會很矛盾。遇過一個親人已移民的伯伯,看來滿懷心事,傾談之下,發現他既擔心子女孫兒在外地的生活,但同時為他們有更好發展而高興,「他未必意識到自己心情矛盾,發現後又覺得自己有點混亂,我們就幫他搞清楚自己的想法」。黃愛球強調,「我們要明白長者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適應和接受」。

安排起居照顧 定期聯絡互動

安撫了長者情緒後,就要開始一連串實務上的準備。聖雅各福群會灣仔長者地區中心經理吳志東指出,移民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家人普遍擔心長者日後的照顧問題」。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對留港安排有很大影響。如果他們能夠自我照顧,可鼓勵參加興趣班,減少獨處時間,加強社交網絡,「很多長者不想子女擔心,常說『無事』,但可能身體已經變差;所以若能加強他們與朋友、兄弟姊妹、親戚之間的聯繫,可以把他們確實情况通知海外子女」。而且社交網絡也是傾訴對象,減輕長者孤獨感。

若長者的起居生活、求醫覆診等都需家人幫忙,「以後誰分擔呢?離開前要想一想,甚至預先實行」。黃愛球指,計劃請家傭的話要盡早安排,因為家傭需要時間摸熟長者性格和生活模式。吳志東建議,如果財政不許可請家傭,可以幫長者申領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還有地區中心的長者支援服務隊或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協助送飯、清潔和陪診。

至於體弱多病的長者,若找不到人照顧,可能要安排入住院舍。吳志東認為,在熟悉的社區生活,長者始終較開心、自在一點,所以家人應跟長者商量要不要入住院舍,讓他們覺得有份參與決定,不是被「推進去」;但若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經常迷路,或開火或開水喉後忘記關上,而香港沒有其他親人照顧,安排院舍照顧可能較好。

除此之外,3個受訪者均建議,為長者添置電子通訊器材,如平板電腦,拉近長者與外地家人的距離。葉穎欣提醒,聯絡長者的時間宜具體一點,例如約定每月幾號或每個星期幾、幾點鐘會打給他。黃愛球補充,有規律的聯絡會令長者較安心,而且早期支援和關心亦要多些和主動些,因為有時長者會胡思亂想,如果沒有電話聯絡就會掛心。此外,可以利用視像通訊互動,例如由長者教外地家人包餃子,令聯繫更緊密。

文:李欣敏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移民潮 長者 平安紙 預設照顧計劃 聖雅各福群會 香港家庭福利會 移民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