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於2030年前消除乙型肝炎(乙肝),是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的全球性策略,事關病毒性肝炎對公共衛生帶來重大威脅。肝炎即是肝臟細胞發炎,可由病毒、細菌、藥物、酒精或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臟細胞受到破壞,導致肝炎。在香港,肝炎多屬病毒性肝炎,分別為甲、乙、丙、丁和戊型。何解世衛特別擔心乙肝,更將消除乙肝成為全球目標呢?
乙肝可造成慢性感染,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很高。世衛估計,2019年全球約82萬人死於乙肝,而2.96億患慢性乙肝病人當中,不足兩成知道自己受感染。受感染而不自知,因為大都沒有病徵;一旦發現帶有乙肝病毒,最理想每隔3個月至半年要作乙肝血液檢查,密切監察肝臟發炎情况。
乙肝藥物損腎功能
乙肝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抑制乙肝病毒,以減低對肝臟的傷害。目前治療乙肝第一線藥物為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由於這些藥物在代謝過程中,會釋放代謝物,並積存於腎小管細胞內,因而造成腎損傷。因此醫生會建議慢性乙肝病人,需定期檢查腎功能。
新藥降劑量 減副作用
除藥物影響外,慢性乙肝本身亦會影響腎臟健康,事關肝炎病毒會產生抗原,當含高病毒量的血液流入腎臟,病毒抗原抗體的免疫複合物會沉積在腎小管而傷害腎臟。若病人有高齡、肥胖、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及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或共病,更有可能加深對腎臟傷害。
對於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療是首要的,但同時要慎防腎損傷。近年新一代抗病毒藥物面世,在臨牀測試中,證明只需使用比舊式藥物更低的劑量,就已具有抗病毒療效。換言之,病人服藥劑量減少,因而減少對負責代謝藥物的肝、腎的損傷。此外,由於新藥採用了不同的有效成分,令副作用減少。
話雖如此,慢性乙肝患者最重要還是定期作乙肝血液檢查,若需服藥,必須遵照醫生指示,不能因病毒受控而自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