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癌治準繩:罕見胃腸道基質瘤 標靶精準對抗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24日

【明報專訊】陳先生常覺得肚脹脹,看醫生後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胃部有一個8厘米腫瘤,而且擴散至肝臟,經過胃鏡抽取組織,證實患上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

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出現在消化道中的腫瘤,常見於胃或小腸。胃腸道基質瘤由消化系統壁上稱為Cajal間質細胞發展而來的,這種細胞有助食物通過消化道。

佔胃腸道癌1%至2%

胃腸道基質瘤相對罕見,僅佔所有胃腸道(GI)癌症1%至2%左右。徵狀會因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而異,常見包括腹痛或不適、腹部腫塊、貧血、惡心或嘔吐、體重下降等。

診斷胃腸道基質瘤,可以用內窺鏡檢查,並抽取組織作病理診斷。另外需要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以確定腫瘤大小和有否擴散至其他器官。

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會以手術根治,手術後根據腫瘤復發風險,以評估是否需要輔助治療。有別於胃癌(詳見附表),胃腸道基質瘤的輔助治療並非化療,如復發風險屬中度至高度的腫瘤,可以考慮標靶治療伊馬替尼(imatinib),作為期3年的輔助治療。最近有研究對比服用伊馬替尼6年和3年的分別,前者大大改善無復發存活期,但對於總體生存率並沒有顯著差別。至於高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該用3年或6年藥物,則有待進一步研究數據確定。

但如果腫瘤已經擴散,則需根據腫瘤基因突變而決定治療方案。常見基因突變包括c-kit、PDGFRA、BRAF、NTRK等。例如最常見、約佔八成胃腸道基質瘤的c-kit突變,可用伊馬替尼控制病情,超過七成病人有效穩定病情,無惡化中位數約4年;如果病情不受控制,可能要用較後線藥物,例如舒尼替尼(sunitinib)、瑞戈菲尼(regorafenib)、瑞普替尼(ripretinib)、匹米替比(pimitespib)等。另外,如腫瘤帶有PDGFRA exon 18 D842V突變,可考慮用阿伐替尼(avapritinib),研究指出控制病情可達八成。這些研究數據證明精準治療的重要,為病人找出有效的標靶治療,控制這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

文:陳穎樂

(港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