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月尾,繞不開的除了逐漸回暖的天氣,還有城中藝術熱潮。Art Basel香港展會又到,灣仔會展中心變身「藝術品大賣場」,左邊是荒木經惟的寶麗來攝影,右邊是Louise Bourgeois的雕塑作品,本地藝術家楊東龍新作藏身展館一角,周俊輝的畫作亦觸動着記憶某處。世界藝術品雲集、各地畫廊匯聚,藝術家與策展人親自解說——這個周末,在Art Basel散步才是正經事?
等一等,別忘了,Art Basel不是博物館,而是藝術博覽會(art fair)。諸多藝術品,為展覽,為藝術,還為交易。Art Basel早前公布數據,指中國內地的高淨值人士(high-net-worth individual,坊間定義「富裕」的標準之一)在藝術品和古董的支出最多,中位數達到75.66萬港元,是排名次席法國(29.64萬港元)的兩倍有餘。瀏覽內地各社交平台,見不少畫廊、藝術機構都針對香港Art Basel推出「藏家遊學團」,即由專業人士帶團,向有意購買藝術品的團員介紹藝術品。以商業為目的的藝博會,需要導賞團嗎?內地買家行Art Basel,買什麼,又為何買?
潛在買家不一定了解藝術
「有意向消費藝術,或者正在消費藝術的人,很多並不一定真正懂藝術,沒有真正拿出時間研究藝術。」專注藝術資訊與拍賣收藏報道的99藝術網創始人楊凱說,受Art Basel吸引、有意向購買藝術品的藏家,並不一定了解藝術。以他是次帶領的「香港三月 遊學計劃」團為例,「參與者遍佈北上廣深,大多是企業家,已經解決經濟問題,希望享受生活」。在楊凱看來,享受生活,就要學會欣賞藝術。不諳藝術的人,游走在有243間藝廊參展的Art Basel現場,難免「蕩失路」,因而需要專業導賞,「幫他找到自己喜歡、想買的作品」。
4天3夜的遊學團,團費約數萬元。楊凱說,雖不方便透露具體數字,但依據往年經驗,遊學團在Art Basel中「消費能力都很強」。內地藏家為何願意付出金錢與時間,遠到香港購買藝術品?楊凱說,這與Art Basel本身的影響力,以及兩地對藝術品消費的稅務政策有關。
港買藝術品稅項較內地低
查閱資料,內地相關稅則規定,「超過100年的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超過100年的鑲嵌畫」等個別藝術品經文化部審核後,可享用0%關稅;但藝博會常見的當代藝術品,普通關稅高達50%。儘管法國、日本、韓國等享受「最惠國待遇」國家的藝術品可享減免,但仍需繳納部分關稅及13%增值稅。而香港藝博會買賣藝術品則不需交稅。「香港的藝術品稅收很便宜,內地就很貴,制約(藝術品)消費」,楊凱概括。
南下「遊學」Art Basel,有人貪便宜,亦有人貪靚。廣州水墨村美術館館長、策展人郭青帶領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及國際畫廊考察」導賞團,由羊城讀書會主辦,廣州1200Bookshop、深圳電影空間「知影社」等「文青聚集地」,都在社交平台轉發推薦,甫推出已經爆滿。郭青笑說,團員以文青居多,「有藝術家、也有藝術愛好者」。在郭青看來,「Art Basel就像一個大市集,去到那裏可以看到全球來趕集的畫廊和藝術家,會非常有意思」,若沒有導賞講解,「加入Art Basel卻一件藝術都看不懂,那就純粹是為了打卡」。
18件大型裝置 演繹「歲月流轉」
郭青介紹是次Art Basel中,「18件大型裝置藝術品肯定是一個大亮點」。匯集18件大型裝置的「藝聚空間」展區,是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以「歲月流轉」為主題,最後一次為該空間策展。圍繞「歲月流轉」的「歷程」、「轉化」、「交匯」、「根源」4個展區,分佈在兩層展廳的4條走廊中。踏入Art Basel一樓展廳,首先見到的便是英國藝術家Liam Gillick的作品Perpetual Discussion Platforms。彩虹色的柱、寬敞的座位,裝置彷彿寫住「歡迎入座」,路過的觀眾卻遲疑再遲疑,將展品介紹反覆瀏覽,沒有「禁止觸碰」,仍然不敢接觸——或許這正是藝術家的用意。在Liam Gillick看來,人們通過設計空間塑造行為,但他希望不限定空間用途,只邀請觀眾聚集,在色彩、光線與時間流動間,交流、停頓、分歧……一切皆可誕生。
藝術家陳麗雲則帶來作品MOVANA,旅行證件、舊雜誌、地圖先被碎紙機切碎,再被她編織、重構,成為一張掛氈、幾件服裝。通過將寫有邊界與國籍的紙打碎,陳麗雲質疑身分、質疑定義,亦希望觀眾重新思考自己背負的故事與被定義的關係。觀看時,兩件立在台上的「毛褸」突然動了起來——原來這是陳麗雲和舞者Francisco Borges的現場表演Questioning the Line。面對面、背對背,明明看不見表情,卻彷彿隔着「毛褸」,與藝術家對望。
再往前走,是香港藝術家何恩懷的作品Return to Order。30件黃銅雕塑,或圓或方,在走廊上一線排開,看得清形狀,卻看不出內涵。原來,何氏追求的正是這種撲朔迷離的狀態,單看形狀奇異的雕塑聚在一起,不同方向望去,排列組合成不同輪廓,構成「烏托邦」城市,與現實相似卻又存在距離。這件展品禁止觸碰,走近細看,卻看見黃銅上倒映出自己的臉——人,也是「烏托邦」的一部分嗎?何氏沒有解答,但觀眾——無論是一擲千金的買家,還是欣賞藝術的文青——是藝博會的一部分,顯然是無可置疑的事。
Art Basel 2025
日期:即日至3月30日
時間:周五、六下午2:00至晚上8:00;周日中午12:00至晚上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