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除了二澳農作社,現時坊間也有不少機構推行聯繫社區的稻米復耕計劃,其中長春社算是開路先鋒。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許淑君表示,組織於2007年起嘗試在塱原種米,目的主要有兩個。「當時與香港觀鳥會合辦塱原濕地保育計劃,原意是希望保育小鳥及兩棲類動物如青蛙,提供濕地棲息環境。」另一原因,是藉此保留1950年代塱原種米的傳統。耕種時全用有機肥料,以不傷害土地為大前提。至2010年發展成熟,開始對外發售稻米,米種包括珍珠米、絲苗米、廣源粘及象牙粘,每年生產約兩噸多,初時主要供應給「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會員及農墟。「會員可親身到田地插秧及收割,並獲得收成成果。我們希望從中促進都市人和農民的關係。」2012年起更加推網上預訂,歡迎任何人選購。想體驗農耕樂趣?可留意長春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