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劇的創作生活就是不斷進出工場,融化思想限制,從生活中提煉「不凡」,並加入天馬行空的創意互相碰撞。由資深編劇潘惠森擔任藝術顧問、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編劇工場」,就為編劇們提供一個公開實驗的舞台。其中《後香港的賦格》講「五十年不變」即將來到終結,思考這究竟是我們的大限還是新一頁的開始?學生社運代表阿敬,由發聲到聲音被掩蓋,最終只剩下精神病院單調且沙啞的廣播。
【明報專訊】編劇的創作生活就是不斷進出工場,融化思想限制,從生活中提煉「不凡」,並加入天馬行空的創意互相碰撞。由資深編劇潘惠森擔任藝術顧問、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編劇工場」,就為編劇們提供一個公開實驗的舞台。其中《後香港的賦格》講「五十年不變」即將來到終結,思考這究竟是我們的大限還是新一頁的開始?學生社運代表阿敬,由發聲到聲音被掩蓋,最終只剩下精神病院單調且沙啞的廣播。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