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聖誕新年剛過,每年網上論壇的熱門話題定必是單身人士怎樣度過寂寞的平安夜和除夕。「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多年前王維已經表達過時過節孤單的人會倍感寂寞的感受,但也可以倒過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每逢佳節會特別想有人作伴?
思考這問題,不得不反思「節日」的本質。究竟節日是什麼?我有個朋友每年元旦都會在facebook發文,表示不理解人類為什麼要慶祝地球又圍繞太陽公轉了一圈。他想表達的,正是慶祝新年是多麼無聊的一件事。就算聖誕節、復活節、端午節等,可能自有其紀念的歷史或宗教事件,但只要看看現在我們怎樣過節,也會發現,其實紀念的事件在過節時也沒有很重要的角色。不過無論節日的起源是什麼,看來也難以說明為什麼節日裏特別想有人作伴。紀念耶穌降生也好,慶祝地球公轉了一周也罷,這為什麼需要「其他人」的存在?我一個人不也可以好好紀念這些事嗎?大多數節日的起源,似乎也不能解釋節日究竟是什麼。
節日的「社會功能」
社會學中,有所謂「結構功能學派」。這學派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社會中各部分就是為這整體的穩定運作而存在。於是,每一個部分的意義,並不在於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意義,而在於事實上這一部分究竟如何讓社會整體更穩定運作,就是這一部分的「功能」。所以,就算是一些諸如黑社會、黑市交易、賄選等看起來很壞、根本不應存在的社會現象,只要它存在,它就一定有些社會功能。
在這角度看,我們或許會對「節日」有更深的認識。因為不論節日起源於紀念耶穌降生還是地球公轉一周,這些表面上的意義都不重要;我們要看的,是節日究竟在社會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什麼功能。
不少社會學理論也認為,其實節日的社會功能正在於增加個人對社群的歸屬感,以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因此,世界各地的節日慶祝時都強調群體聚會,甚至還有一些集體儀式。如果節日只是紀念某些事件的話,我們根本不能理解何以差不多所有節日都有社群的面向在其中。
這樣看來,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了,因為節目在社會中的功能,就是讓社群成員聚在一起,從而增加凝聚力。過節時若只獨自一人,自然覺得節日的功能不被滿足,也就倍覺寂寞了。
但節日有什麼社會功能是一件事,節日對個體有什麼意義卻是另一問題。就算節日的確有增加社會凝聚力的功能,我們作為個體,卻總可以為節日賦予不同的意義。
倒過頭來,其實「孤單一人」這事也一樣。孤單一人只是客觀描述,但我們會否由此感到寂寞,卻取決於怎樣詮釋「孤單一人」這件事。我們可以重新理解節日、獨自過節的價值(如多些獨自沉思的空間),或如阿文所說,就算獨自一人也可把食店中其他獨自過節的人看成同伴,這樣的話,孤單一人過節,就不一定覺得寂寞孤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