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新簇簇的啟德站步出,眼前有圍板和廣闊的地盤,背後是一排私人住宅。
「噚、噚、噚、噚」,打樁聲嚴守規律地響,不似隔籬屋裝修那種噪音近身,震動在底層傳送着,是這片土地的心跳。
將來,面前會是大片的休憩地,按計劃叫「車站廣場」,視野裏包括單車徑、草地滾球場、寵物公園……所謂「啟德」,車站雖仍以此命名,若是記憶中無機場的人踏足這裏,感覺就是平白冒起的新大陸了。
冒起的是一幢幢私樓,這是當然的,可是親身看一眼,遠比想像奇異。這些住宅並非只是橫排一列的樓宇,而是見縫插滿好幾種模樣的建築。車站一邊是新蒲崗,另一邊近九龍灣,這邊沐安街與啟德河平行延伸,中間以沐寧街劃開,如一塊田分成6個長方格,啟德1號、Oasis Kai Tak、天寰、嘉匯、龍譽,像種菜一樣密密麻麻建在裏面。單位多附有露台,想像自己是住客,要麼選擇對着對面棟樓,想有「開揚景」的話,就是望向地盤遙想東九龍發展。最特別莫過於啟德1號幾幢「低座大樓」,只有5層高,一梯一伙,可是這些「的骰」樓宇被一眾樓盤包圍,住在這高密度環境裏的「低密度」住宅,不知道會否有很複雜的感受?
「低密度」豪宅 被商廈包圍
僅隔一條沐安街,就是去年才入伙的居屋啟朗苑,旁邊就是公屋德朗邨,也就是說,只要走出啟德站(D出口)到住宅區,抬頭一看,就能見識到私樓(奢華及基本款)、居屋、公屋的樣辦,統統擠在一起,而豪宅為顯身價不同,以嚴密的閘把六格田圍封起來。
繼續以沐安街為主軸,到盡頭便是觀塘繞道,張目能收在眼底的,是繞道另一邊的麗晶花園,更遠些是彩虹邨,以山為背景——你會發現,這就是2020年代的獅子山下。
晾衫 公屋邨的自由旗幟
住了人家,仍然是沙塵滾滾的工地。其中一塊圍上鐵欄的荒地每邊都掛起大字,警告居民勿晾衫,但晾衫似乎不論哪代的獅子山下,都是公屋邨不可或缺的自由旗幟,轉角就見衣服在飄揚。逐漸接近德朗邨的地帶,有不少長者、母親帶小孩戴口罩閒坐在面向車路的街邊「放風」。有待建設的沙石地,前面坐着個眼神茫然的大叔,這場景令我想起那種說到內地城市發展就會配上的典型照片,總是拆遷地盤與坐在外面的草根百姓。
今天塑造城市輪廓的已不是機場,而是鐵路,站一通,一個地方就好像不再「隔涉」,即使以往其實有巴士停靠。一道天橋連接起地鐵站與新蒲崗的Mikiki商場,宣告新蒲崗這個因工業式微隱身的地帶,將再度迎來人流和改變。不過之前未有港鐵站加持,商場開幕8年多,格局變化不大,外頭還是景福街一列唐樓壯觀地與它相對。
啟德河載着文化九龍大夢
我們一度想接近啟德河。它承載着整個啟德發展計劃的宏大設想,有說未來東九龍才是香港的文化中心,不過如何吹奏,此刻仍是幻想,工程進行中,在啟德地段無論怎樣繞路,都無法親近啟德河。於是跨到新蒲崗以後,我們過條馬路拐入東頭邨,去賞整治過後的清麗河景。水在黑夜流動而點點閃亮,再追到源頭,便是蒲崗村道,近着轉線的鑽石山站了。乘地底新路,上地面游走一圈,也是重新教識自己擺脫「地鐵思維」的契機:路線圖上連成直線的幾個地方,真實裏的連繫一直在變化。
文//曾曉玲
………………………………………………
玩個遊戲 細看圍板背後的欲望
今回行「啟德」,其實「啟德」今日可行走的範圍是什麼?我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出發前,只知道新港鐵站啟用了,而我根本沒踏足過那片被太子道東、觀塘繞道和啟德河夾着的地帶。在地圖上看,這地帶空空如也,看來只有幾條街道,也是「奇景」。
但從啟德站走出來,看到的卻是另一種奇觀,這「未來的智能城市」,已填滿了住宅樓宇和整裝待發(到處見推廣啟德的橫額,就是如此形容)。差不多十年前,我曾邀請攝影師Brian Rosa到香港,而邀他來的資助要求項目必須與東九龍有關,就將創作計劃的地點定在啟德。那時完全無法進入啟德,它就是一大片工地,卻恰巧正中Brian平常的創作理念:他有輯照片,拍世界各地城市圍板上的設計和信息,照片有時融合那些圍板和旁邊的環境,突顯圍板往往代表人們的想像與欲望,充滿「罐頭式」的理想字句和美滿生活的照片。那時這樣的圍板在啟德已非常多,如今可以踏入的範圍多了,但四處的圍板依然多。
「又在地 又全球」的香港風景
如果說推薦讀者去散步,今次邀你玩的遊戲,就是可逐一細看那些圍板!它們是最關乎城市想像的文本了。去看落成的屋苑,又是另一遊戲。人們常說看當代建築,在這裏就可看個飽,每一座都依從當前全球流行的私人住宅設計樣式,一組一組成了各自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考察起來,會忘了自己身在何地。但只要望向遠處,見到最典型的新落成公屋及居屋喜用的顏色,就會記得這無疑問是香港。兩種住宅併合起來,我幻想,如果Michael Wolf尚在,他應該好好為這地帶拍輯照片,這「又在地、又全球」的高密度香港風景。而如果Brian也來拍一輯圍板照片,啟德就齊全了。既然他們都沒拍,我們就邀讀者循這兩條線索去觀看啟德好了。那些私人住宅每組自成一體,可望而不可進,到走至德朗邨,份外感受到公共空間、人與人互動的存在。對比之鮮明,距離之接近,是辦考察團的好目標,難怪同行的記者也說,應可帶小孩子來看看,向他們介紹,香港就是有這幾種住宅……
逛起來始知這帶還未有可行的路,往前機場跑道一帶。來來回回探路,走上許多未曾踏上的路(如通往啟德隧道的小路),也遇上另一種當代建築:也許因這裏將被塑造成智能城市,四下公共設施的設計都十分突出,遇上的隔沙站、垃圾房、冷凍設施、污水泵房等,經過精心設計,而在啟晴邨旁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由建築署團隊設計,也是鮮見的美麗建築。在此散步半天,也覺這兒是真正的香港當代建築集散地。
Ways of Urbanist Seeing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