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鼓勵留家抗疫,全球多間知名學府如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倫敦帝國學院與網上學習平台edX、Class Central等合作,打開校門,推出免費線上課程,涵蓋人文、藝術、醫療、科學、政治等學術範疇林林總總的學科,有意進修者可按個人學習進度靈活安排「上課」時間。
有說新自由主義下教育走向市場化,搵錢至上,免費課堂的開放是否意味有所突破?
很多人都張望疫情過後世界將變得不再一樣,我們在困境中被動地應對如何停課不停學時,又是否正在提起腳步,一步一步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
執著學位 純粹學習市場細
網上開放課程,有沒有將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趨向?嶺大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首先釐清概念,指高等教育的市場有兩種,有時令人混淆,一為頒授學位的市場,一為純粹學習的市場。就前者而言,與私營大學比較蓬勃的地方如台灣相比,香港壟斷情况相對嚴重,什麼機構有權頒授學位依然受許多既定的規則政策限制。這個層面上的市場,在網上課堂愈漸流行的趨勢下依然沒有被打開,即使部分網上課程涉及登記報讀的程序,完成後可申請評核和證書,始終受限於社會的認受性。「這要有比較廣闊的民間認授才有機會成功。我們流動共學也會開張證書給參加者,但這張紙在外面獲認可的程度,始終不像八間大學獲政府認可,連繫很多求職的基本資格。」他舉例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大學,數十年前學位已獲香港政府認可,但僱主還是傾向選擇英聯邦大學的畢業生,甚至今天香港八大,同一個學位因為院校排名亦有別,「要大家放棄對學位的執著,看人的真正實力,要一段很長時間」。
開放課堂 僅助有學習動機者
純粹學習需要的市場方面,許寶強認同網上開放課堂由於提供便利,促進公眾共同學習可能的市場空間增加了,但他認為這僅僅有助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連哈佛大學的課程都可以隨便收看,但看香港,雖然沒正式調查,我猜想會去聽的人不會多,除非本土學校承認聽過等同於一定的學分」。他由此釋述,全球其實都出現學位主導學習模式的現象,香港也不例外,學位反而主導了高等教育,甚至中學教育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投入程度,在他眼中,香港純粹學習的市場「好under-developed」。
「體制教育裏,有應付升學需要的設計,就會sidetrack了學習的動機。」許寶強近年參與創辦民間學院「流動共學」,網站揚言「不設入學條件,凡願意學習者,均可報讀」,提供課程有歷史與理論,也有技藝課堂,「其實教育就不應該分等的,大學課程可能理論多點,比較整齊有步驟,在認知上可以講述。但其實釀酒、煮菜、耕作、跳舞、瑜伽都是學習」。但他留意到,一旦將學習經驗納入為教育制度的「另類學習經驗」,成為學分附屬,很多時會扭曲學習目標。所以不論網上開放課堂或是流動共學的課程,當不涉及學分學位,沒有功課或評核,參加者甚至要付費參與,學習動機都能更純粹清晰。
考試分流制度 當下應重新思考
無法純粹地學習,與就業市場對學歷執著不無關係。許寶強認為最理想的情况,是取消學歷的壟斷作為從事工作入場券的制度。他批評現時大學甚至中小學的教育其實是為幫助企業或公營機構做社會分流,充當找工作的跳板,「企業要找合適的人才,為何不自己設計?這是你成本的一部分」。他認為將公帑花在全民教育本是應該,但不應要求教育將「screening」工作一併包辦。
設資歷考試 取代對學歷考量
「整個中小學教育制度最核心的就是公開考試,所以現在DSE怎也不叫停」。他認為現時正好應重新思考考試的分流制度是否合理,「我在大學教了二十幾年,好多學生不一定好鍾意他們的選擇,JUPAS選擇好多是策略性,覺得自己夠分就報,衡量過成功率高,來到的學習動力不大」。考試成績不與勝任崗位的能力掛鈎,也不能如實反映人的學習志向,許寶強認為只有在開放就業予所有人的社會狀態下,高等教育普及化才比較可能,「只要經歷過某些訓練,可以設立另外的測試,所有人都應該qualify在同等市場裏有同等機會」。他設想改由資歷考試取代對學歷的考量,「比如醫生,如果大學社區化,lab可以好像康文署設施開放,technician協助下,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入去學習。經過五年訓練,你可以設立資歷考試,不一定要讀過相關課程,像考律師試就可以成為律師,會計也是這樣。我意思是全部崗位,若需要一定資歷,可以設計一種方式考核,與是否由學校頒發學位的制度毫無關係,不需要由學位幫社會分流」。
實體虛擬非關鍵 重要是對話
透過網絡可以親身領受大師級的一手教學,有人質疑實體大學是否仍然必要。許寶強認為實體與虛擬的形式分別並非最關鍵,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設計,「不一定要是實體,應該是對話性要很強,你可以因材施教,要了解你個學生,點了解呢?要個學生給input你,願意跟你溝通」。受疫情影響,許寶強在嶺大的課堂改為網上授課,發現有了屏幕作保護,部分經過長年累月驚恐教育的學生,更願意打字回應,「實體上課,學生好多時都不出聲,因為他怕你,點解怕你?因為你評他分,他過去中小學經歷整個制度設計都是以評分、screening作為主要功能。他最擔心被篩走」。但當學生因而逃避溝通,老師則沒法接收到他的學習狀態。
另一方面,跨國界的網上授課可能無法兼及當地情境(local context),「不用本地內容做例子,吸收相對會弱一點」。許寶強記得自己從前修讀經濟學時,來自美國的大師級教師講到coupon的例子,他和一班同學「搲晒頭」,「當年coupon在香港完全未出現過,我真的不明白他們說什麼,coupon與money之間的關係,沒有這個經驗,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平台直接影響教育內涵
「我從來不覺得空間純粹是外在東西,教學平台很直接影響到教育是什麼。所以網絡教學的轉變,產生的深遠影響其實言之尚早。」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認為這場疫症迫使教師和學生經歷新的學習模式,工具的轉變亦令教學性質改變。疫情下,這學期教授兩門課的他將課堂移師網上,每節兩小時的課堂總會「例牌」延長一個半小時,讓想提問題的同學留下討論,周五亦固定增設「夜讀」環節,與同學一同閱讀經典,更曾由晚上八點傾到凌晨一點。他發現同學在可以關閉鏡頭和化名時,加上毋須顧慮打斷老師,發言比往常踴躍,師生關係亦較平等,「傳統課室裏,其實有較明顯的等級,有講台,老師是焦點,身邊有好多同學會有壓力,界線較明顯」。網上課堂沒有時間限制,他亦覺教學更見深度,「我今年教書比往常用的時間最少多了三分之一。夜讀傾五小時是怎樣的概念?其實差不多是三星期的授課時間了」。剛完成批改中期作業的他發現同學課業整體水平比過去幾年提升。
訪問以Zoom視訊形式進行,周保松示範將用熒光筆刻畫文本的畫面上與記者共享,一頁一頁拉下去,「用過就會知道的,做到好像同處一個房間的氛圍,令你感覺彼此很接近,感受到我們一起拿着一本書,一起傾」。轉眼他又轉換成畫板,在上面畫符號,「我上堂好鍾意畫圖的,這樣我就可以好真實地跟學生畫不同的圖解釋理論」。
周保松以往會跟學生到草地上課,一起觀賞電影,若透過虛擬平台將教學普及,他認為因某些教學活動無法進行,網上教學也較難與學生建立關係,在學期後段,他終於抵受不了長期獨語的精神折磨,央求學生打開鏡頭相見,更說要改密碼好讓他日在街上碰見,他也能知道他們就是這一班的學生,「不止情感,跟學生亦師亦友,對實際學習信心有影響」。
成本低接觸廣 封閉國度都可參與
普及知識也講需求,周保松三月中透過Zoom以《風雨中論自由》為題主持一場網上講座,一千人的名額爆滿,參加者來自五湖四海,大部分是內地年輕人,加上曾五度被刪去他藉以進行學術交流的微博帳號,令他深感在言論思想自由空間狹窄的國度裏人們對知識渴求的熱烈。過去三年他多次在北角Brew Note咖啡店舉行沙龍,回憶經驗,每場花上數千元,地方卻最多容納一百五十人,而網絡平台一方面能省卻場地成本,而且接觸面更廣,可以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人,甚至封閉國度裏的人都可參與,「傾到好多議題,做到一些之前我們想做但做不到的事,不過不知之後會否被限制」。
這次疫情開創了上課模式的集體改變,日後又可否發展成具規模而完整的高等教育課程?周保松笑言連月來教授講師們其實已經在實行,稍將錄影整理,已可成為公開課,而因為成本效益高,他甚至猜想很可能成為發展趨向,「一套video拍完之後,從大學角度可變成一盤生意,可以無限收生,set了個課程,網上教學學費收平一半,可以賺錢」。但學位卻限制了知識普及的想像,過去二十年,他舉辦過如讀書組、社區沙龍、博群講座和電影會等活動,亦甚少將與公眾交流的知識聯想為「高等教育」,「比如政治哲學,我不覺得那只能在象牙塔,在高等教育框架裏討論,我從來都覺得一個公民、一個正常人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我不會有種學院與民間對立的想法」。
大學無法回應公眾知識追求
另一方面,周保松認為高等教育機構無法回應公眾對知識的渴求,舉例說,多年來在中大舉辦的「思托邦」講座,議題即使很理論化,比如「什麼是國家」,「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律」,亦幾乎場場爆滿,「社會上好多人其實好渴求知識,香港的公民社會好成熟,公民意識強烈,對公共事務很關心,而整個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其實見不到這樣的社會轉變」。他認為大學不太意識到自己這方面的責任,其實可以更有系統地以不同方式將大學的知識開放給公眾。
學習模式不會back to normal
「如果這次疫症被迫帶來了這些改變,的確很值得總結一下,究竟如果我們不止是被動地應付,而從積極角度思考,我們如何總結網上教學經驗再慢慢深化完善。」周保松認為疫情過後,學習模式也不會「back to normal」,全世界都在趕緊建立新的meeting工具,這些工具不會失去價值,很多新的習慣都會隨之改變。
他憶起二○一四年金鐘添馬公園連續四天由早上講到夜晚六點的「罷課不罷學」,三個場地教師每人開講一小時,四天共有超過一百場講座,「精神其實一樣,我們放開班房、學科的限制,甚至放開對所謂知識的想像,真是一種開放平等的交流。網絡平台如果做到這種開放平等的交流,討論的知識多元,就百花齊放」。
網上免費課程偶舉
Mind Control: Managing Your Mental Health During COVID-19
院校:多倫多大學
日期及時間:隨時,預計約6小時完成
語言:英語
莊子 ─ 姿勢、意識與感情
院校:國立臺灣大學
日期及時間:隨時,預計約28小時完成
語言:中文
備註:付費可獲得證書
Science & Cooking: From Haute Cuisine to Soft Matter Science (physics)
院校:哈佛大學
日期及時間:隨時,每周2至3小時,共1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