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武漢肺炎疫情在香港有緩和迹象,不少蟄伏在家多時的大人小孩終於按捺不住要外出透氣,周末親親大自然的人群比逛商場的還要多,出入西貢東壩的車龍人龍絡繹不絕,各大郊遊徑都出現排隊上山落山的人潮。只不過是一兩個月之前,小動物還能在人迹罕至的野外享受恬靜悠閒的山居生活,有些鮮見的物種更難得露面,現在怕且牠們在日落之前,都要暫時迴避入侵牠們原生地的喧鬧訪客。
香港有四成的土地面積被劃為郊野公園,這片彈丸之地有着不同生態環境,是不少生物的天堂。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和香港觀鳥會的資料,香港有超過3000種植物,雀鳥品種更佔全球約5%,有500多種,而且亦有不少全球特有的昆蟲和兩棲動物,例如不少人都聽過的盧氏小樹蛙等。但對於這些毗鄰的動物,我們所知甚少,甚至不曾發現牠們的存在。香港電台的新節目《大自然大不同》,就深入部分動物的棲息地,深度拍攝牠們的日常,填補我們對這些鄰居的認知缺口。
香港製作的動植物紀錄片少之又少,港台在2007年、2009年及2010年曾經有外判節目《海底漫遊》,但礙於當時的攝影器材和技術所限,效果非常一般,甚至很多時候只見到香港混濁的海水和攝製人員在水底呼吸的小水泡。今次《大自然大不同》的攝製人員有從事新聞拍攝多年的「老行尊」,也有只是二十出頭、卻已在生態拍攝圈大放異彩的新生代。大膽地說,他們在攝影技巧上絕對不輸英國廣播公司(BBC)或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 Channel),作為香港的動物生態紀錄片,畫面質素絕不失禮。
小試牛刀 顯港台能力
不過在紀錄片的講故事技巧上,《大自然大不同》仍有進步的空間。系列每集着眼於單一物種,再拍攝近親的不同活動和集性,例如竹蜂和蜜蜂有不同棲息處、沼蛙和斑腿泛樹蛙產卵的方法各異等,以扣連「大不同」的主題。這在製作上固然比較簡單,只需捕捉到與主題相關的畫面,就可以圓滿敘述,作為20分鐘一集的紀錄片來說也恰如其分。但如果要像BBC Earth那些長篇紀錄片,不以物種分類,而是以一個特定的生態環境,甚至是更宏大的主題作為切入點,以聲畫描述不同品種的獨特生命軌迹,那麼故事脈絡就更形重要——當然要拍成這樣的規模,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時間的投入也會以幾何級上升。《大自然大不同》小試牛刀獲得現在的成果,證明港台甚至香港的確擁有這方面的人才,也有能力交出亮麗的作品,只怕港台正逐漸被「陰乾」資源時,想更進一步只是有心無力。
「被陰乾」又何嘗不是香港大自然正面對的困境呢?郊野公園長年成為發展商覬覦的目標、「明日大嶼」把香港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趕走和殺死,市民不負責任的郊遊習慣令雀鳥誤用外科口罩築巢、海龜和鯨魚誤食膠袋致死擱淺於沙灘等,人類的惡行,大大收窄動物的生存空間,在夾縫苟且偷生的,不但有你有我還有牠。如果說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只怕大自然與人類「攬炒」的機會愈來愈大,下一次發生在香港也不足為奇。
不過,大自然亙古以來生生不息,有些物種甚至比我們更早存在、亦會比我們活得更久。動植物不斷適應城市化等人類活動對牠們的影響,生存法則不斷進化;如何與天地萬物共存,甚至在惡劣的環境中熬過去,則是我們要持續學習的功課。在這一點來說,我們與大自然其實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