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大意義》敖玉美 敏銳觸覺 捕捉角落小事

文章日期:2020年07月15日

【明報專訊】新聞記者有幾種。有如2016年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焦點追擊》(Spotlight)中追查美國社會黑暗面的偵察組記者;有像話題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為收視點擊率拚命的前線記者;或是經典日劇《新聞女郎》中的專業新聞主播。將鏡頭回到香港,眼前有「大家好,我係有線電視《小事大意義》嘅記者敖玉美,今日繼續帶大家發掘更多感動人心嘅故事」。

無論任何時代,哪個地方,都需要記者。

香港的記者,有哪一個令你留下印象?敖玉美,你可能聽過卻未必熟悉的名字。她自1996年加入有線電視新聞部,在那個社交媒體未興起的年代,觀眾不會知道記者在鏡頭後的生活逸事;但大家看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1997年香港回歸、2001年美國911事件、2003年SARS、2005年韓農反世貿示威等新聞,也會看到拿着有線採訪咪報道的敖玉美。

「做daily news講求快和衝,向受訪者問幾條問題,拿到bite就走,然後判斷用哪個bite攝入新聞之中,一個20幾30秒bite已經很長,帶出重點就算完成。」敖玉美道出跑daily news的精髓。跑跑衝衝10多年,她在2010年停薪留職往英國念東亞商業課程。本身打算在事業上尋找新發展的她,接受了當時有線新聞話事人趙應春提出的offer,進修後回到有線,負責新節目《小事大意義》(簡稱《小事》),一個跟講求速度的daily news截然不同的軟性專題節目。

訪談數小時 濃縮10分鐘重點

「《小事》以受訪者為主,一個bite可能講幾分鐘,再將他的說話轉化為畫面,表達故事內容。」《小事》由最初只排在收費頻道播放約3分鐘,到最近逢周六晚在香港開電視(77台)免費收看的半小時節目。「直到現在,我仍然會和同事一起出外做前期research,然後才正式拍攝。因為有時候跟受訪者愈講落去,愈會發掘到更多。像最近一次,跟現代農夫葉子盛就聊了3個小時,然後我們要在這3小時中抽10分鐘的重點放在故事中,要有一條脈絡,有起承轉合,其實很艱難。」不過她笑說,「做專題組後,發現原來有research時間做故仔,我覺得真的很好!」

什麼的小事會衍生出大意義呢?不就是充滿情味的人和事。敖玉美說,要自己先被感動,才能拍出令觀眾感動的故事。「你有看《堅毅的娥姐》那一集嗎?做research和她聊天的時候,我都哭了兩次,我不肯定她知不知道我哭過,因為她是失明人士。」娥姐年輕時已患上夜盲症,因丈夫患腎病又要供養兩個女兒,瞞着家人及僱主自己剩下一兩成視力下仍堅持工作10多年。「她說她曾祈求上天多給她兩年,讓她可以供女兒完成大學。我聽了心頭一震,心想你已經盲了,還要多兩年命?其實你不應該工作呀……然後眼淚就流下來,我平常不是個容易哭的人呀……」

自己先要被感動

還有廿多年來專注關懷精神病患露宿者的阿周,「他本身做小販,收入不多,卻會在放工後探訪特定幾個露宿者,給他們一些錢」。阿周當時帶攝製隊探訪一名住在德士古道天橋下的聾啞精神病患露宿者。「我們跟着阿周去到露宿者位置,突然看到阿周拖着對方驚險地橫越那條高速公路,那一剎那令我好感動!兩個大男人拖手已經很難,何况拖的是一般人眼中渾身骯髒的露宿者,這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到。」記者敏銳的觸覺着她即時提醒攝影師拍下這一幕。「阿周不只出錢出力,還付出真心關懷,甚至會為過世的露宿者辦簡單的喪禮。」

節日踏入第10年,敖玉美坦言很感恩。「做《小事》以來,發覺原來在不同角落都有很多人無私地助人,透過節目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我自己也深受感動,同時會反思,可以再多走幾步,也別介意自己的力量有多大。」

文:魏雋

編輯/ 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有線電視 敖玉美 小事大意義 記者 新聞 每日明報-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