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詞彙:破壞王「山竹」被除名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9日

【明報專訊】在天氣報告中常聽到不少有關風暴的專業詞彙,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為我們解說。

1. 命名

1970年代以前的熱帶氣旋主要用女性名稱命名,後來加入了男性名稱。在2000年起,亞太地區的颱風委員會共議出一份有140個名稱的名單,輪流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熱帶氣旋命名。2018年襲港的「山竹」是由泰國命名,「獅子山」、「啟德」則由香港命名。為免勾起大眾傷痛回憶,委員會會把曾造成嚴重破壞的風暴名稱除名,例如「山竹」就剛在周一(8月17日)被除名。

2.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低壓系統的統稱,按風力大小劃分為不同等級,而我們常說的「颱風」就是其中一個等級。

3. 警告信號

當熱帶氣旋靠近香港,天文台便按預料所受風力的影響程度而發出警告信號,即常說的「風球」。若參照上述熱帶氣旋等級表,當本港掛10號風球,風力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時,風力便屬於「颱風」等級。在1973年以前,警告信號細分為1至10號,因太複雜改為目前的級別制。

4. 移動路徑

氣旋移動時為何會轉彎或「吹回頭」?原來它像河流上的樹葉一樣,受附近水流引導。當氣旋附近氣流減弱,氣旋向前移動的速度會減慢,這時若後方有低壓區牽引它,便可能「吹回頭」。

5. 風眼

打風期間網絡常流傳一些用手機拍攝的所謂「風眼」照片,但其實要在高空或用衛星雷達才有可能拍得清楚。當受影響地區進入風眼外圍的「眼壁區」後風力會增強,但當進入風眼範圍後風雨會明顯減弱,但不可掉以輕心,因離開風眼後再次進入「眼壁區」會再度增強。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