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谷淑美 游走教學與攝影之間 工作狂蛻變 用鏡頭連結世界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09日

【明報專訊】世上很多問題都有實在的解答,人生課題則是例外,沒有天書、沒有捷徑,有些領悟,必須在渾水走一趟方學懂。

正如學者谷淑美,在命運面前,也沒有天才波可以打。曾經掉進深幽不見天日的情緒漩渦,死神圍着她一家人來回踱步,令這個工作狂選擇將人生一次又一次洗牌。親情至上,意義行先,從營營役役的human doing,蛻變為着眼當下、自在自由的human being。

(本版訪問相片,受訪者與嘉賓主持按拍攝需要而暫除口罩)

讀到谷淑美的名字,多半是兩種情况:一是社會學相關文章,她研究公民社會和身分政治,經常出現在大學課堂和學術研討會;二是她近年添上照顧者及攝影師身分,親自照顧老邁母親,乃至拍攝母親、出版攝影集的美事。

兩種身分,學者講求理性思考,嚴謹推敲,精準分析。從主宰理性的左腦緩緩游弋,抵達右腦——造就她第二種身分場域。這邊主宰情感,講直觀、講感知,讓創意得以發揮。55歲的谷淑美,兼具着兩種身分的個性,訪問當日,她語氣雲淡風輕,嗓音溫婉輕細,但每一句話語組織嚴謹,態度篤定。

3墮情緒漩渦 學習doing變being

談人生下半場,不免先梳理上半場的遺落。訪問前,谷淑美特地翻閱了日記。一頁,記在2003年:「a year of turbulence(動盪的一年)。」她38歲,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事業正是扶搖直上之時,而且與丈夫無兒無女,無牽無掛,正容許她在職場全力衝刺,不就是女強人模範嗎?「其實我試過3次,情緒像跌進一個漩渦般,失去重心,迷惘,好down。」只怪自己工作晝夜不分,開盡turbo。壓力爆煲,成果也不太滿意,「當時經驗淺,工作模式很disengaged(疏離),也未有外界認同」。她研究香港社會現象,卻感覺和周遭社會建立不到連結,無力感萌生。

2003年也是香港經歷SARS、死氣沉沉的一年。谷淑美家中亦不平安,先是父親突然健康轉差,不久病逝,繼而是年幼姨甥女患上長期病,她才驚覺生命原來無常脆弱至此。「自此我着迷於生死議題。常幻想先生會比我先過身,我會dying alone,剩低自己一個。」日記本上,她寫下「worried」一字。

不再計較成就 樂做行政工作

對死亡擔憂,被壓力壓垮。直至她翻到一本書,談及being和doing的概念,馬上當頭棒喝,「我們生命長期都是doing狀態,要做乜嘢,有咩目標。但原來你可以有另一種模式,就是being,你的存在本來就有意義,不需要用成就來衡量自己」。滿足、豐盛的狀態,或許就是現在進行式。選擇being,代表覺察自身,活在當下,感知此刻,不在憂慮的刀鋒下選擇如何過活。「長期的工作模式,令我選擇重視智性發展,將這些靈性思考壓低了。」她開始向研究佛學的丈夫請教禪學,隨年隨月,將煎熬高壓的doing,轉化成樂在其中的being。

踏入40歲後,當時香港逐步改行「334」新學制,谷淑美所屬的社會科學部也推出首個本科生課程。在強調工科的科大,培育出社科部門生,谷淑美的同事都興奮期待,她亦自告奮勇,額外擔起副院長的職務,「以往會去計較,做的事會否帶來成就,當不再計較時,我就願意承擔新崗位。行政工作,對學者而言是『學術自殺』,絕非升職加薪之路,但我重視當中的教育意義」。Being,是全力做好當下每個選擇,「我瞓晒身,燃燒式咁做,雖然艱難,卻做得無怨無悔」。

照顧病母 親情至上

到了任職副院長的第3年,她實在被行政工作壓垮身心,便抽身退下來,專注副教授職務。同一時期,年近八旬的母親疑似患上小中風(minor stroke),失去自理能力,又一個巨浪迎面向谷淑美襲來,「我真的好sad,又一次有親人接近死亡邊緣」。獨居媽媽不願聘請外傭,剛巧幾兄弟姊妹中,谷淑美的工作時間較有彈性,便擔起照料媽媽的重任。

為媽媽安排三餐、帶她散步、閒時聊天,谷淑美逐漸幫媽媽重新建立生活,母女關係從不曾親密如此。「我完全是重新調整人生目標,媽媽是第1位,沒東西比她重要,當時也沒特別申請升職。」她眼珠一轉續道:「人生就是不斷失去的過程,life is full of accidents and incidents,出生時是白紙,走的時候不是,一定是充滿發生了的事件,我明白,我接受,這是我生活的痕迹。」

社會動盪 50+不言休

人生路上,彳亍到55歲,可有打算退休?谷淑美搖搖頭:「不退休也是一種選擇。」眼見香港動盪不安,局勢急劇變化,這名社會學學者更意識到研究及教學崗位的特殊意義,「過去要不斷將社會現象翻出嚟寫,現在事件『嘭』一聲出現,動力自然就來」。回過頭看,路已走得好遠,思想框架成熟了,觀點積少成多,谷淑美意識到,她年輕時做研究與外界疏離的感覺已不復見。環顧周遭,人們現時對社會是如此熱切關注,她不甘擱筆,以自己的節奏,繼續譜寫香港故事。

■谷淑美

1965年生,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社會學、公民社會、身分政治等。愛好攝影,曾出版攝影集《流光.時黑》。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兩位退而不休的young old,走訪各方老友,一起探索人生下半場。

文:宋霖鈴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